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州的瓷片太多了!”在北京通州张家湾捡瓷片

(2017-09-08 12:37:04)

在北京通州张家湾捡瓷片

阿遥

2017年09月08日09:17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张家湾捡瓷片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70908/90/14605314117636774646.jpg

  一提到通州,瞬间就会想到的是一条河——京杭大运河,一个人——文管所老所长周良先生。其实最初结识周良先生却不是公事,而是一次捡瓷片活动,在2000年初。

  那时候的收藏,可以说还是一项健康的文化活动,藏家不管是玩儿还是经营,都有一股学习的劲头,为的是淘到真东西。

  一日北京日报品藏版编辑马益群兄来电话,问我想不想到通州捡瓷片去。通州有瓷片?我先一愣,继而恍然想到大运河,一下子来了精神。知道这些年不仅精美完整的瓷、玉、书画进入收藏家的保险柜,就连起初为陶瓷研究者作鉴定标本的瓷片,也因为能汇集众多窑口、各个工艺品种,并能强烈刺激人们的鉴定欲望而成为收藏的对象。我学这个,又一直编辑古陶瓷的书籍,自然兴趣满满,看来同好者大有人在。星期天一早,顶着冬日清晨的凉风,六七个人怀着期望奔了通州。

  迎接我们的是文管所所长周良先生。“通州的瓷片太多了!”周先生介绍说,前些年新华大街施工,挖出的瓷片之多,捡都捡不过来,得撮!头两年运河清淤,挖出两条沉船,也翻出大量瓷片。当地有几家民间工艺品厂,专门把残旧瓷器的花纹部分锯下来,镶嵌在首饰盒上。从前南方的瓷器销往北方都走大运河,到通州集散,现在通州还有条“瓷器胡同”,就是当年江西客商聚居的地方。

  我们呆不住了,催着主人带我们上河滩。尽管明知晚来了至少几十年,但依然盼着有意外的发现。

  车上大路,穿过一片平川,转进一个房屋密集的村庄,跨过两座石桥,面前豁然开朗。运河在这儿拐了个弯儿,向西北延伸下去。周先生指着河水说:“这就是元代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一直通到北京城里的积水潭。古运河是南北向的,这儿就是通惠河入运河的河口。”此地叫张家湾,那块引起很大争议的“曹雪芹墓碑”,就是在这儿出土的。

  方圆数里的河滩高低起伏,大概是河道清淤或取土形成的。一低头,脚下就是一两片很小的青花瓷片。“哎哟,真有!”人们立刻仨一群俩一伙散开了。捡根竹棍儿当工具,见到土里露出一点亮色就扒拉扒拉,一块瓷片出土了。搓掉扒在上面的泥土,是民窑青花。再捡起一块,是明代龙泉青瓷碗的圈足。那边又闪了一下,抠出来,嗨!是块玻璃。大伙不时聚拢来,相互欣赏一下战利品,嬉皮笑脸地从别人那儿“没收”一块好看的。尽管大家多不是专业人士,但谁的兴致也不低。一同来的故宫的吕成龙先生成了义务鉴定顾问,这是万历的,那是康熙的;这叫宝杵纹,那是梵文,顺口就作了介绍。由于这里不是原始堆积层,瓷片分布毫无规律,有的地方能集中捡到几片,有的地方深一脚浅一脚走半天也一无所获。青花瓷中见到了花卉纹、人物纹、寿字纹等等诸多花样,就盼着能找着“大明成化年制”、“慎友鼎玉珍玩”底款的,哪怕是花押款也行啊!可是这儿让当地人像篦头发似的篦过多少遍了,哪会剩什么好东西!有人带着镐头来的,也没见有什么惊人发现。

  不过,越是难找越有魅力,而且像上了瘾一样身不由己。捡瓷片的人跑得太分散,可苦了摄影师老徐。拍完抡镐头的场面,又把镜头对准小康和我。拍了几张之后,直起身四处寻摸:“他们几个哪儿去了?我去找找。”没走几步,他却一个人蹲下来挖上了,还不停地往塑料袋里装。

  忽见周先生身边围了几个人,热热闹闹说着什么,凑过去一瞧,有位六十多岁的老者送过来一只残青花碗,碗底工工整整写着两行款字:“张家湾梓橦阁”。吕成龙先生说:“这应该是定烧器,从青花的色彩看,是典型的清康熙。”“这太重要了!”周先生很兴奋,“有张家湾地名的款儿我是头一次见。但梓橦阁是什么性质的建筑还得查。”

  老者大号刘春,就住在桥那边的坡上。我听他言语间像是个内行,以为是村里的文保员,他说不是,他爹那辈就经营瓷器,自己从小拿碎瓷片做游戏,叫玩“瓷影儿”,“五六十岁的人小时候都玩过。”看来多少代通州人都是伴着瓷器长大的。周先生指着老者说:“老刘对我帮助很大,给我提供过好多文物的线索。”

  提起通州的文物,文管所长周良先生的话就像开了闸的运河水。敢情!为了文物的普查和保护,全区的村庄、街巷,他全跑遍了。难怪他的朋友说:要了解通州历史,你就找周老师!而周先生则说,要谈通州历史,离不开大运河。

  通州是个河流密集的地方,永定河、潮白河两大水系在这里交汇,把它造就成一个宽广的冲积平原。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它的地位才逐渐重要起来。秦代设置了路县,东汉改为潞县。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就是利用了天然河道潞河,古代叫沽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记载,“沽水一入潞县乱流”,可见当时碧波连天的景象。通州漕运的勃兴是从辽代在北京这里建陪都南京开始的,现在一条河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名字“萧太后运粮河”。金迁都北京,大量的物资需求带动了通州漕运的发展。正是取“漕运通济”之意,潞县改名通州,那是金天德三年(1151年)的事。

  我们捡瓷片的张家湾,过去是个水面宽阔的大水湾,运河从南边过来,到这儿猛一拐弯伸向西北。元代初期京杭大运河还没有完全通航,漕运总督万户张瑄督海运至天津,再沿潞河运到这里卸货,转陆路运至大都,因此取名张家湾。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之后,这里更成为京城的血脉。张家湾码头十里货场各有分工,有江米厂、盐厂,盐厂遗址出土过相当完好的千斤石秤砣;有运花板石的,明十三陵用的就是这样的石料;旁边一个村子叫皇木厂,专门堆放供皇家建造宫殿的木料;骆驼店则聚集着北方客商,由此往北,货物改用骆驼队运输。最繁荣的时候,从通州到张家湾蜿蜒四十里的河面上万舟骈集,只见帆篷,不见河水。张家湾有句土语:“船到张家湾,舵在里二泗。”那是十二里外的另一个村子。

  数百年的繁荣,被一声火车汽笛震碎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津铁路修通后,北运河逐渐废弃,通州的经济也从此衰落。河道淤塞,城墙圮毁,只有朽不掉的瓷片,还保留着它们当年的华彩,静静地躺在泥土里,回忆着码头上昔日的辉煌。

  检点着拾来的瓷片,越是摆弄,越感到面前不仅仅是一些残破的青瓷、白瓷、民窑青花,它们仿佛是一堆散乱的历史镜头,五彩的,一闪一闪的。慢慢地,它们拼缀成一件件完整漂亮的瓷器,有的来自江西景德镇,有的来自浙江龙泉,有的来自河北定窑、磁州窑,它们应该销往乡村、市镇或供在庙里,但不知怎么被打碎了,永远留在了运河滩上。今天,它们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想让它们开口,希望同它们对上话。对,能跟历史对话,这就是捡瓷片最大的乐趣。这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物揭开漕粮入仓的秘密

郑旭升

2017年09月08日09:1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文物揭开漕粮入仓的秘密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70908/47/12126351703576660959.jpg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70908/1/18111915931771076325.jpg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70908/14/13954125992144130370.jpg

  通州作为北京城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不光保存着很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很多与运河相关、与文化相关、与教育相关和与民俗相关的文物,这些文物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运河古城。

  定烧款青花瓷片

  此块瓷片乃一青花碗足,胎质坚致,压手,色白,釉润;碗心绘折枝牡丹,线条洗练,蓝色明丽;圈足周正,足墙秀挺,足心设双环,内蓝款纵书楷字两行,行3字,为“张家湾梓橦阁”(橦字乃别字,应为潼)。清康熙年间烧制。“梓潼阁”即“文昌阁”,虽属同一性质庙宇,但名称不同。《通州志》(光绪版)记载,文昌阁在张家湾东门内。因张家湾一直是大运河北端客船码头所在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修筑张家湾城后,建了一座主管民间禄位之神庙——梓潼阁(文昌帝祠)。此块定烧瓷有两种可能,一乃本阁道士约烧;一为某举人于此祭拜祈祷后入京考试而高中,还愿定烧而献与此阁。此一残片包含多种文化。此外,定烧款中“橦”字应为“潼”字,“湾”字已经由唐代草书简化为正规楷书字。

  军粮经纪密符扇

  清政府官员非常重视通州漕运事,不断明察暗访。户部官员为防止在验收转运间作弊,制作了军粮经纪密符扇。

  此扇两面各有50个符号形状,每符形下面,多以小楷横书符号名称,符形与符号合之为一组,乃一名经纪人代号,或称之为密符。在近下端符形下,隔行竖写一名,共10名竖写。

  漕粮自大运河运到通州石、土二坝码头,本是散装,经过经纪验收并经验粮官准验后,装入布袋转运入仓,每名经纪负责验收转运者均须在各自粮袋上用优炭书写自己密符。若在入仓之前被坐粮厅官员或巡仓御史抽查出某袋漕粮存在问题,则按袋上符形查出其符号名称,再按符号名称在一本登记册上查出其真实姓名,然后严厉惩处。

  扇面上符形类似汉字草书笔体,乃因漕粮验收量甚大,大车、驳船等待转运,数百脚夫等待扛装,故过斛装袋后,必须迅速用炭将符形画书于袋上,因而符形均具有草书笔意。

  其符形创造类似汉字六书中之象形、假借与会意造字原则,如“通州”符名之符形,在扇面上书作双“十”字并列在一起,“十”字像两条大街交叉,代表城市,而通州城当时是由旧城和新城两部分组成,而且朝廷大型国仓即设在通州新、旧两城之中,因此书作“十十”密符,表示通州两城和两仓,既象形又会意。

  又如“小楼”符名之符形,纵书一笔自上至下渐粗,然后在笔画下端分向左、右各书画一上弧形线,由粗渐细。整体似一条鲇鱼。此鱼盛产于潞河中,因肉食食物颇多故。而通州古代饮食三宝中有“小楼烧鲇鱼”,名扬南北。见鲇鱼而思小楼饭馆,因而以鲇鱼形符借以代小楼,遂以“小楼”名此符形,此是假借。以通州名菜做某经纪密符。原以为小楼创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之义和轩,则此符形、符名将义和轩小楼创建年代骤然提前到乾隆年间,最少提前135年。

  此扇似只制作一把,由坐粮厅官员或巡仓御史掌握,不会是人手一扇。

  铭文“官砝”石权

  此件石权为石灰岩白石制,权身为长方体,小折肩,四立面均阴刻铭文,正立面中间自右向左横刻楷书“长裕”字,取“长久富裕”之义作字号;背面横刻楷书“官砝”,表明此石权乃当时政府所规定并主持凿制;左立面纵刻“通县”,行书,标示其为当时通县政府制作之标准砝码;右侧面近边处纵刻行书两行,右为“中华民国三年”,左为“岁次甲寅年建”。在张家湾原运河码头处及通州城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石权。

  验粮盘

  漕粮自南方沿运河散装运至通州,到土、石二坝进行验收,由经纪人将漕粮装在验粮盘内,捧盘到验粮官吏处察验,再按应交糟粮数量进行过斛装袋,量足为完成任务。验粮盘为杉木制,方斗状,方口,斜壁,平底,卯榫相接,规矩轻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运河停漕后,漕粮由天津装火车直运至北京,通州坐粮厅撤除,验粮盘废用。

  清代手绘通州河道图

  这张图标有通州、张家湾、漷县及沿河一些村庄名称,还有闸、桥、堤防等建筑物所在位置。纸长55厘米,宽46厘。图中有里运河(今温榆河)、外运河(今中坝河与北运河)、五闸河(今通惠河)、饮羊河(今萧太后运粮河)、马驹桥河(今凉水河)、旧运河(张家湾至里二泗东之古运河故道)、港沟河(自张家湾至武清县界)。图中在旧运河南侧标注有堤防,称“私堤”,似是堤南临河各村为防河水泛滥而集资修筑,又注称“此堤由咸丰三年新筑”。图中在港沟河右侧画有堤防,注曰“旧堤县(漷县城)北长堤”,且画作“长城”形,表明北齐土长城至晚在民国二十五年时尚在。此外,图中一些村名如“丁家场”、“张家场”、“长店头”等为今人研究通州历史地理提供历史依据。北运河与温榆河在通州城东南汇合,而不是今天状况,为今人研究通州运河河道变化提供了历史依据。

(责编:鲁婧、王鹤瑾)
(责编:鲁婧、王鹤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