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安与和谐的校园: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已成为我国首个反映初中阶段教育全过程,且具有全国代

(2016-12-15 14:38:09)
分类: 儿童

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2016-12-15 04:4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作者:王卫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

  编者按:

  校园本该是阳光、安全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校园里的暴力与欺凌事件却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校园里的暴力与欺凌正在呈现出怎样的形式与特点?哪些因素会诱发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对成长中的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本期我们刊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关于校园暴力问题的专题调查,全景解剖这一“校园毒瘤”。

http://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61215/f44d305ea08b19bc013b3f.jpg

  2016年10月17日,江苏东海县一民警在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内向学生讲解在遭遇“校园欺凌”时应如何自我保护及应对。张开虎摄/光明图片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调查从201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28个区县112所城乡学校的10279名初一学生进行年度追踪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及校领导,旨在揭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宏观社会结构对于个人教育产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教育产出在个人生命历程中发生作用的过程。到2016年,所有的被调查学生都已完成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已成为我国首个反映初中阶段教育全过程,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追踪调查数据。

  校园暴力也被称为校园欺凌,主要指学生在校园里所遭受到的主要来自于同学的身体、语言、安全、心理上的威胁与伤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校园暴力的高发期。一般而言,校园暴力主要包括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而随着互联网等新的社会交往形式的发展,近些年来出现了网络欺凌这种新的校园暴力形式。

http://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61215/f44d305ea08b19bc011539.jpg

  近半学生遭受过语言暴力

  网络欺凌为校园暴力的新形式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言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有将近一半(49.6%)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形式的校园暴力;其次为社交欺凌,有37.7%的初中生遭遇过校园内社会交往上的欺凌;而有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网络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新形式,其发生率也达到了14.5%。

  就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的具体形式而言,在言语欺凌的主要形式中,被同学骂或说难听的话发生率最高,占36.4%;被同学用不好的外号称呼其次,发生率占34.5%;遭到同学当众嘲笑的发生率为27.5%;而被同学威胁、恐吓属于非常严重的言语暴力,发生率也达到了9.4%。在身体欺凌中,有17.4%的初中生在校园内遭到过同学的推搡或踢打,有6%的初中生遭遇过敲诈、勒索或被抢走过东西。在社交欺凌中,有32.3%的初中生被同学们传过八卦或小道消息,有16.3%的初中生被同学们排斥或孤立过。而就网络欺凌这种新形式而言,我国互联网和手机移动通讯的普及使得它也成为校园暴力的新场域,有10.6%的初中生通过手机收到过同学的嘲笑或难听的话,有8.3%的初中生在互联网上受到过同学的辱骂或欺负,有6%的初中生个人隐私被同学发到过互联网上。

  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不是孤立存在的,遭受过一种形式暴力的学生往往也容易遭受到其他形式的暴力。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7.5%的初中生遭受全部四种类型的暴力,有11.1%的初中生遭遇过三种类型的暴力,有18.9%遭受过两种类型的暴力,19.9%遇到过一种类型的暴力,而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侵害的初中生只有42.6%。

http://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61215/f44d305ea08b19bc014e40.jpg

校园暴力与违纪越轨行为的发生率

http://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61215/f44d305ea08b19bc014e41.jpg

城市与农村学校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http://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61215/f44d305ea08b19bc014e42.jpg

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http://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61215/f44d305ea08b19bc014e43.jpg

不同胖瘦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同学骂或说难听的话在最近一年里达到了每月一次以上的初中生占7.1%,被同学们推搡或踢打最近一年里达到了每月一次以上的初中生占3.3%,被同学敲诈勒索或抢走东西的在最近一年里达到了每月一次以上的初中生占1.4%。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这些学生都是校园暴力的重度受害者,应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性别、体型、学校情况等都是校园暴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数据显示,初中男生与女生之间在遭受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上差别明显。初中男生遭受过身体欺凌的比率为27.1%,女生为10.6%,是在四种校园暴力类型中性别差异最大的;初中男生遭受言语欺凌的比率为55.7%,女生为43.2%;初中男生遭受社交欺凌的发生率为40.5%,女生为34.8%,这是性别差异最小的校园暴力类型;初中男生受到网络欺凌的发生率为18.4%,女生为10.4%。在所有类型校园暴力中,初中男生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数据分析显示,学习成绩好坏是影响是否遭受各种类型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学习成绩越差,遭受校园暴力侵害的风险也越高。在身体欺凌方面,学习成绩好的初中生发生率只有13.1%,中等成绩的初中生为18.7%,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发生率高达27.5%。在言语欺凌方面,学习成绩好的初中生的发生率只有38.4%,中等生为49.7%,差生则上升到58.9%。在社交欺凌方面,成绩好的初中生发生率为36.2%,中等生为37.2%,差生高达43.6%。而在网络欺凌方面,学习成绩好的初中生发生率为9%,中等生为14.1%,差生则高达23%。

  根据学生的身高与体重计算其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判断其胖瘦的标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偏胖和偏瘦的学生遭受校园暴力侵害的风险要明显不同于体重正常的学生。在身体欺凌方面,偏瘦的初中生发生率为19.3%,体重正常的学生为18.0%,偏胖的学生则高达22.5%。在言语欺凌方面,偏瘦的初中生发生率为48.1%,体重正常的学生为49.5%,偏胖的学生则为52.0%。在社交欺凌方面,偏瘦的初中生发生率为38.0%,体重正常的学生为37.4%,偏胖的学生则为38.6%。而在网络欺凌方面,偏瘦的初中生发生率为16.0%,体重正常的学生为13.2%,偏胖的学生则达到了15.4%。这尤其说明,在目前的审美取向下,身体肥胖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嘲笑、社交排斥以及进一步的身体暴力伤害。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在身体欺凌上,城市学校的发生率为18.0%,农村学校的发生率为20.2%;在言语欺凌上,城市学校的发生率为44.5%,农村学校的发生率则高达58.3%;在社交欺凌上,城市学校的发生率为34.6%,农村学校的发生率为42.1%;在网络欺凌这种新的校园暴力形式上,农村学校的发生率为17.8%,也要高过城市学校12.3%的发生率。

  校园暴力易导致受害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及违纪越轨行为

  ●遭受到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创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人格的正常发育。数据分析显示,遭遇到校园暴力会使得受害的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抑郁。

  结果显示,没有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初中生的平均心理抑郁得分只有40.1分,遭受过一种类型的校园暴力的初中生的平均心理抑郁得分上升到了48.1分,遭受过两种类型的校园暴力的初中生的得分为55.1分,遭受过三种类型的校园暴力的初中生的得分为60.6分,遭受过四种类型的校园暴力的初中生的平均心理抑郁得分最高,为65.7分。分析结果所显示的趋势非常明显,初中生遭受校园暴力的程度越严重,其心理抑郁程度也越高。

  校园暴力不仅会影响受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使得受害学生由于受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出现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别的弱小同学。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的发生率上都要远高于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骂人、说脏话的发生率为56.9%,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则高达85.0%;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吵架的发生率为32.8%,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则为63.4%;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打架的发生率为11.2%,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为23.4%;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欺负弱小同学的发生率为4.8%,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为10.2%;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旷课逃学的发生率为5.6%,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为9.9%;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抄袭作业的发生率为36.0%,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则高达66.3%;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考试作弊的发生率为12.2%,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为28.9%;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上网吧、游戏厅的发生率为12.1%,而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则高达23.3%,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都差不多比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5日 15版)http://img.gmw.cn/pic/content_logo.png

[责任编辑:孙宗鹤]

遏制校园暴力还要回到教育本质

2016-12-15 04:41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评论】  

  作者:陈昳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除了阳光和欢声笑语外,也难免有阴霾和暴力。近年来,发生在校园里的恶性暴力欺凌事件多次被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提出要对全国中小学校学生之间因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以建设平安校园与和谐校园。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更对近期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坚决遏制校园暴力这种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按照此次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时间安排,4到7月为各学校开展治理的阶段,9到12月为专项督查阶段。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6年度的调查正好于7月完成,可视作对此次专项治理行动在初中校园里效果的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在最近的一年里,初中生在校园里被同学推搡踢打过的占17.4%。而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发生的频率达到平均一个月一次从而应被视为重度欺凌的占3.3%。据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初中阶段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阶段中校园暴力的发生率最高的。从这两点可以表明此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

  校园暴力的直接后果体现在受害者身上,除了身体上伤害以外,更加持续和深入的伤害表现在心理上。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在受到各种形式的欺凌后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击,会出现心理抑郁、焦虑、自卑并表现为失眠、饮食紊乱,对上学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生理与行为表现。校园暴力的高发期集中在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这是少年儿童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校园欺凌的经常性受害者会出现缺乏安全感、信任感,自信与自尊降低,攻击性增强等不良的人格特质。这说明校园暴力的不良后果是持续而深远的。除了对于受害者个人的伤害与不良影响外,校园暴力更具危害性的后果是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受害者以外,校园暴力涉及的各方还包括校园暴力的施行者、胁从者以及旁观者。

  就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各种角色来说,没有任何人能从中获得利益。对于施暴者来说,他们一方面必然承担着可能为其暴力行为受到惩罚的风险,另一方面,以暴力来解决事情的行为倾向会在校园暴力行为中得到强化,这种危险的人格特征会对施暴者一生的工作与生活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对于胁从者和旁观者,校园暴力对他们的危害是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示范,而这个不良示范同样也会作用于施暴者和受害人。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涉及到的所有学生来说,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以暴力取胜的社会,欺凌他人会得到快感,他人与旁观者大多冷漠无情,弱小得不到帮助,正义得不到申张。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受过校园暴力与欺凌伤害的同学比没有受过伤害的同学更容易去反过来对其他同学施予各种形式的暴力,这明确地表明了这种不良社会行为示范的后果,而这也是校园暴力最大的社会危害之所在。

  在如何看待校园暴力和遏制校园暴力的问题上,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迷思和片面的看法。对于校园暴力,有人认为这是校园生活和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只要是身体不受到严重的伤害,其他形式的校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容忍的,并且经历校园暴力与欺凌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孩子变得坚强。而在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上,也过多归于受害者个人的特征,提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多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如身体瘦弱、成绩差、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不善社交等。

  所以,在遏制校园暴力的手段上,更多地主张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以及应对校园暴力的技巧。另一方面,近年来各方面也过于强调把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惩罚作为遏制校园暴力的最有效手段,认为近年来校园暴力频发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对于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够。实际上,这些看法都是具有一定片面性的。对绝大多数的校园暴力行为来说,都达不到运用法律手段的程度,而仍只能通过道德和纪律来规范。而那种认为校园暴力具有一定合理性及将其原因和遏制手段归于个人的看法则是相当程度上放弃了人类的社会性,而倾向于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就学校教育的功能来说,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道德、进行爱的教育。所以,在遏制校园暴力上,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教育仍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结果也显示管理完善、师生关系和谐的初中校园暴力的发生率明显要低得多。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也着重强调了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有效遏制校园暴力这个问题上还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完善学校的管理,加强纪律、道德以及爱的教育,建设一个平安与和谐的校园。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5日 15版)http://img.gmw.cn/pic/content_logo.png

[责任编辑:孙宗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