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麓书院山长王九溪,他提出读史读经六法。

(2014-09-14 23:33:23)

调查称高校行政化与市场化导致教师奔官荒学术

 

2014年09月14日19:10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http://politics.people.com.cn/img/2012wbn/images/peopleclienticon.jpg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人民网北京9月14日电(记者赵艳红)北京工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高校教师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其中两组数据格外引人关注:高校教师间收入差距拉大,教授最高收入者是最低者的15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者高18%。就高校的“行政化”与“市场化”倾向所带来负面影响,调研中有教师形象地将其描述为“三奔一荒”,即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

高校行政化倾向严重

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者高18%

2010年以来,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先后对北京、上海、云南等地近20所高校进行调研。

研究显示,行政化的表现之一就是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者不但拥有行政资源,也日益拥有了学术资源,“双肩挑”者成为大学中最有实力的职业群体。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2010年的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行政职务教授高18%;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高25%。此外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副教授拥有更丰厚的课题经费,行政职务甚至成为获得教授职称的重要捷径之一。

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的是在许多高校出现了教授、副教授争相竞聘处长、副处长,甚至科长的奇怪现象,以变相任命制为主导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浓郁着高校“唯上”、“唯官”的氛围,污染着大学的“本源”。

高校“市场化”导致教师间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教授最高收入者是最低者的15倍

研究指出,扩大学校的自主用人权,实行聘用制、灵活用工、人事代理,采取岗位管理、岗位工资,推行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建立课题申请和主持人项目组制,搞活内部收入分配和津贴、奖励,允许和鼓励教师的校外兼职(自办公司),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推行住房的市场化等等,被统称为大学的“市场化”或“企业化”。这一改革增强了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了教师的收入。

但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调查显示,大学教授收入最高的10%与收入最低的10%,收入差距达到5.9倍,副教授为4.5倍。若不做分组,就同一职称个人收入差距更大,教授最高者是最低收入者的15倍,副教授之间是23倍,讲师是25倍。

部属院校和市属院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年收在10万~20万元的高收入层,部属高校高出市属高校近10个百分点。而对日本国立大学的调研显示,教授最高级俸与最低级俸的收入仅相差1.4倍,副教授相差1.5倍。

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了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市场化”竞争导致的教师收入的两级分化正在成为高校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下滑的重要因素。

高校绩效考核不断加码撕碎教师有限精力

教师忙于应付,学术造假问题凸显

研究指出,面对越演越烈的高校“市场化”,管理者未采取“对症下药”的措施,增加政府的高教投入,改善教师的薪酬结构和工资待遇。而是试图通过绩效考核的加码达到控制工资外收入,让教师回归课堂和科研的目的。

这些指标包括:本科生教学、带研究生、发表论著、主持课题、到校经费、获奖获证和获政府批示的数量,有些指标高得离谱,如,一学年450时以上标准学时,一年三篇论文一篇SCI、SSCI、A&HCI或CSSCI,三年一本书等等,绩效加码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使大学学术造假问题凸显,普通教师忙于应付,超时工作成为高校教师的常态,许多教师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调查表明,教授每天工作低于8小时的仅有5.6%,工作8-11.9个小时的为67.9%,12-15.9个小时的为24.3%,有2.2%的人甚至在16个小时以上。副教授每天工作8-11.9个小时的为77.3%,每天工作12-15.9个小时的为11.3%,有0.7%的人日工作时间16个小时以上。绝大多数大学教师的日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职称越高者绩效压力越大,工作时间越长。

高校的“行政化”与“市场化”倾向所带来负面影响,调研中有教师形象地描述为“三奔一荒”,即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

小调查:

年收入在10万—20万的教师

部属高校比市属高校多10个百分点

根据课题组对部属高校和北京市属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市属高校教师的年收入在6万以下,这一比例高达58.8%,其中有16.2%的高校教师年收入仅为2万—4万。部属高校教师中的高收入群体与市属高校教师中的低收入群体在比例上基本一致,部属高校教师中收入为6万—8万和8万—10万两个组别所占比例之和为42.3%;市属高校教师中4万—6万的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为41.1%。

在10万—20万的更高收入教师中,部属高校教师所占比例达19.6%,而市属高校教师中同样的高收入者所占比例仅为9.8%,二者相差近10个百分点。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最高收入者,部属高校比市属高校高1个百分点。

高校教师收入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男教师年均收入比女教师多14965元

根据课题组对在京18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从平均水平来看,北京高校教师2010年工资(工资卡/工资条)的收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教师平均比女教师多9666元。在总收入方面,男女教师的平均水平差距更大,男教师比女教师多14965元。

在工资分布的底端,男教师的数量少于女教师,而在工资分布的顶端,男教师的数量多于女教师。49%的女教师年工资收入在6万元以下,而这个工资水平的男教师比例仅为31%;同时,年工资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女教师比例为26%,而男教师比例为44%。

燕赵晚报:学术尊严取决于高校去行政化程度

朱昌俊

2014年02月21日09:42    来源:石家庄日报    http://opinion.people.com.cn/img/2012wbn/images/peopleclienticon.jpg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学术尊严取决于高校去行政化程度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并将于3月1日起实施。《规程》对高校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及运行等重要问题分别作了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国家规范,首次明确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组织体系中的最高学术机构定位。(2月20日新华网)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出台,可视为一种阶段性的成果。它是对一种有别于行政权力的高校内部力量的承认。长期以来,高校的学术权力在行政权力笼罩一切的背景下,几乎可以被无视。它直接导致了高校学术事务与非学术事务不分的后果。学术委员虽然在不少高校已经成形,但由于无明确有效的制度,它离真正让学术权力主导学术事务,即通俗易懂的“教授治校”,仍有很长距离。此次对学术委员会中领导人员与专任教授的人数比例进行了严格界定,以防止学术委员会沦为行政权力的延伸,颇具现实针对性。

  不过,在高校去行政化整体上仍无实质进展的大背景下,这一规程能否实至名归,显然不容乐观。学术委员会主要着眼于学术自治,但是,在更大范围内,高校与政府及行政权力的关系,都未能得到清晰的界定。在这种局限性下,纵然规程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配进行了细致约束,学术委员会是否能够真正承担起“教授治校”的学术理想,真正确立起学术的尊严,还需要拭目以待。

  就在同一天,教育部还公布了意见,要求直属高校年满60岁的领导班子成员要及时退出领导岗位,党委书记和校长一般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要职务。于高校去行政化悬而未决的关口,这种指向约束高校行政权力的新规,并不是直接针对去行政化,只能说是对行政权力的“改良”。

  事实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要“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虽说是逐步,但目标是清晰的。规程承认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组织中的最高地位,客观而言,亦是对于去行政化这一根本目标的呼应。而在长期以来由行政化独揽一切的高校内部生态中,明确让高校建立学术委员会,并防止行政权力过度渗透,也不啻为在去行政化之前的一次演练。可以肯定,这一过程距离去行政化不会太久。

  高校去行政化之路不会平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是个艰难的过程。如果单纯靠大学内部力量的协调分配,难以实现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各归其位的大学格局。学术委员会的地位能否得到保障,学术尊严究竟几何,大学的去行政化,依然是不可松懈的改革目标

湖南大学校长:一定要强调学术事务优先

 

2014年04月23日19:02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http://edu.people.com.cn/img/2012wbn/images/peopleclienticon.jpg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http://edu.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0423/MAIN201404231859000322362184740.jpg

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

人民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 贺迎春) “什么是学术?学术的规范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在不断地问自己。”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今天在接受人民网访谈时表情凝重地表示。

赵跃宇说,在大学的发展过程里面,必须要崇尚学术,要让每一个教授可以按照自己的行为来进行他的研究工作,而不会被其他的人过多的来干预或者是评判,这样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很长远的过程。.

学术事务必须优先

赵跃宇表示,在学术环境的营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术事务优先。在学校的其他一些学术事务的管理过程里面,怎样把学术事务摆在各类人员最优先的地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强调学术事务一定要优先。它在遇到其他事情的时候,首先是考虑学术的问题。”赵跃宇说。.

学术研究要平等

赵跃宇认为,现在容易出现权威学术人物一锤定音、一言九鼎的现象,这实际上不利于营造学术独立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强调平等,这样的平等既包括大牌教授与普通教授之间的平等,也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平等。

赵跃宇强调,“学术研究的方向上要实现平等。就是不能够说哪一个人的学术方向就一定优于某一个人,我觉得这也是不对的。一定要强调一种学术平等。”

学术管理一定要从严

为什么学术管理一定要从严?赵跃宇表示,学术本身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研究。在这个过程里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折扣。

“你犯了学术的事,对不起,我就要追究你的责任,要营造学术管理从严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面,才能真正地确保学术在大学里面的地位得到大家的敬畏。如果每一个人对学术抱着可有可无,或者是随意的方式对待的话,我觉得大学就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学术的高地。” 赵跃宇说。

相关链接: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做客人民网谈“教育改革与大学精神”

湖南大学校长:没有批判精神很难成为杰出人才

 

2014年04月23日17:25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http://edu.people.com.cn/img/2012wbn/images/peopleclienticon.jpg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http://edu.people.com.cn/NMediaFile/2014/0423/MAIN201404231724000519467418265.jpg

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

人民网北京4月23日电(记者 贺迎春) 章士钊在评价湖南人时曾说,“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这种坚守、坚信自己的理念,坚持按自己心里的追求、去行动的精神其实也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特色。今日上午,千年学府、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在接受人民网访谈时强调了批判精神、独立人格的重要性,“没有批判精神很难成为杰出人才。”

赵跃宇表示,湖南大学在一千多年的整个人才培养的经历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思想,包括在清朝的时候,岳麓书院的学规最后一条就是“疑误定要力争”,就是碰到有怀疑的问题,一定要去争取,而不管你是跟谁去讨论,去争论这个事,一定要力争这个事。

赵跃宇介绍,清乾隆年间,王九溪先生担任岳麓书院山长,他提出读史读经六法。在谈到读经的时候,他的六法叫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义、辨义,他把辨义放在最后,实际上也就是你应该非常具有批判的精神,要具有一种著书立说的精神。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新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这样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关键是解决什么问题?赵跃宇认为,关键是解决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之后,我们的人才怎样支撑一个大国的地位,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种批判的精神,很难成为一个杰出人才。赵跃宇说,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未来来看,都需要大学有批判的精神,要有独立的精神。学生、教师也应该要独立。

“在学术这样一个氛围里面,怎样真正地推动学术的发展,一定要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人云亦云,我们的学术是不会发展的,我们的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