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学科的内容及学习建议
(2009-09-20 21:11: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园地 |
一、教材内容
·万以内的加减法,主要通过笔算和估算来计算。笔算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估算,培养的则是学生的数感。通常对于估算,是为了方便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时候需要近似到十位、百位或者千位万位,数位的选择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同时选择估大还是估小也是学生掌握的难点。(买东西的钱,要多估;)虽然估算在本册教材中不是考察重点,但是,作为学生一种数学能力来讲,我觉得我们应该开始逐渐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同时开始接触除法的竖式写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对表内乘法的熟练掌握的应用,同时对竖式当中进位的含义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现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 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理解搭配问题里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规律。经历探索简单的搭配规律、寻求各种搭配方案的过程上,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并发展符号感。
·认识生活中的四边形,能够掌握区分四边形不同于其他形状的方法
·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应用题解题能力
· 能应有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三步读题法:1、知道讲的什么事,2、记住各个数据,3、了解各个数字表示的含义。初步让学生有一个过渡适应期,之后改变三遍读题法:1、了解各个已知信息,2、寻找数量关系,3、思考解题方法。
三、学生要具备的数学思想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用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四、学习建议
(一)打破沙锅问到底
数学学习总是伴随着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随着年级的提高,数学难度加深,尤其将来进入高中以后,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综合性都大大提高,因而难免就有些数学概念不能当堂消化,做题时碰到不会的题目也属再平常不过。这种时候是含糊过关(对自己含糊),还是“不搞明白誓不休”?答案是显然的,不清楚的概念一定要反复请教老师或同学,直到完全明白为止,数学学习也一定要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家长平时也可以多向孩子们说,老师都是喜欢学生问问题的。做题时遇到难题不要浅尝辄止,要有克服难题的毅力。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在这里,毅力至关重要,也很艰苦。说艰苦是因为“培养坚持不懈的毅力”是世界上最艰苦的事。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毅力去坚持,要坚持课前预习以提高听课效率,坚持课后复习,坚持多做习题,坚持阅读课外学习资料……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都没问题,但要坚持整个小学6年,则需要相当的毅力。
(三)莫信临时抱佛脚
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课后做完了老师布置的题目书本就扔到一边不碰了,但孩子在一、二年级数学成绩都很好,临时抱佛脚到最后成绩可能也不错。上了三年级以后,课程不同于一、二年级,要学会预习,课后要坚持复习,如果只做了几天就放弃了,甚至还以一、二年级的经历作为“成功”的经验来安慰自己的话,那么结果就将是成绩的直线下降。
(四)适当的家庭辅导
三年级的孩子,开始慢慢出现差别,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可能拉开一段距离,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的体现,这些差距主要是由于一二年级培养的学习习惯的差别和学习能力的差别,因此孩子对于学习的喜好也会出现一些偏差。作为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出现两极分化而时时刻刻叮嘱孩子看书看书再看书,当然也不能对孩子放手不管,从三四年级开始,如果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且学有余力,我们可以对他们提高些要求,开拓一下思路,见识一些奥数或者其他类型的题目,这对数学思维的拓展是有帮助的。但如果孩子觉得学习本就有些吃力了,而且学得还不快乐,那么家长朋友们切忌不要强迫孩子去做题,去题海战术,先慢慢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学习吃力的孩子也有成绩感,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孩子一点一滴的积累,慢慢把基础砸实、夯牢。
(五)做有针对性的练习
题海战术会让孩子觉得困倦,同时也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每天做的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有针对性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三年级的教材内容以计算为主,但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方法,多练习几次就很容易掌握,而且没有太大的变式,相反,解决问题却花样百出,条件和问题的位置互相变化就能变成好几个不同的题目,因此解决问题类型的题目定为必练题目,根据学生对计算掌握程度的不同,布置不同层次的计算练习。学生都想要更轻松的完成作业,那么他就一定要课下自己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少写点作业,但实际上,通过他的努力,就把自己的计算弱项在无形中强化了。
(六)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家长在看孩子作业时,可以告诉孩子有错误,至于错在哪,让他自己找到,并弄清楚为什么错了。错误也是一种经历。家长的职责应该是督促他及时完成作业并能自己检查。至于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不是家长的事情。如果让孩子养成“我只要完成,等下妈妈会检查”的不良习惯,那以后进了初中高中、到了考试时,他永远都不会自我检查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回顾和检验的习惯,让他们有“这道题我肯定做对了”的自信,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学习品质。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