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教育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

(2012-08-13 20:44:51)
标签:

杂谈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直都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其中,有三次重大变革在教育史上影响深刻和广泛。

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它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关心的突出问题是:一个教师如何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怎样能用同样的书去教一切学生?怎样能够按照同一种方法教授一切?夸美纽斯说:“我坚持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也是很重要的……正如面包师只揉一个面团、只用一个烤炉做出大量面包,又如一个制砖匠同时烧很多砖, 一个印刷工人用一套铅字可以印出成千上万本书,所以,一个教师应当能同时教很大一批学生而没有丝毫不便。”夸美纽斯使用“自然类比”方法论证一个教师如何教一批学生,在他看来,教师就好比太阳,太阳的光线是对万物的普照,教师只要像太阳光线照亮万物一样行事,就可以让知识之光照亮每个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必考虑学生的独特性,在夸美纽斯看来,知识就像水、光线一, 从教师或教材那儿发出去直到学生接收为止是不变的, 在学生身上不存在个人的理解问题,甚至在教师身上也不存在个人理解问题。知识之源经由教师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就可以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愿望。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和空间、统一教学要求的班级授课制,这对于改变个别教学的低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自此以后,经过各国的教育实践, 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第二次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的阶段论。它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这样,教师就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而不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现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夸美纽斯对班级教学制的轮廓作了大致的勾画,但对班级教学制的核心———上课论述不多, 而且所述只是一种比喻, 而非科学论证, 所以那时只有教学效率(相对个别教学), 却没有课堂效率, 因为没有规范化、科学化就不可能有效率。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教学过程总是分成一些阶段和遵循一定的步骤的, 具体来说,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由这样四个密切相连的阶段组成:第一段,明了,即教师用叙述的方式(讲解和演示) ,向学生明白地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清楚地明了新观念。第二段,联想(联合) ,即教师分析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联系起来。第三段,系统,即教师综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归类、概括,以便得出新知识的规则和原理。第四段,方法(应用) ,即教师给学生布置练习和独立作业,并及时纠正他们在练习中所犯的错误,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牢固。后来他的学生把这四段中的第一段分为预备、提示两段, 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五段论,这便是“五段教授法”。“五段教授法” 经过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改造, 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即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赫氏的理论让教师们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 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杜威指出: “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 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 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 都能明确规定, 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带有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 但在谈到赫尔巴特的教学观念时, 杜威认为赫尔巴特的教学法只停留在处理“教材” 的方法上, “赫尔巴特在注意教材问题方面比其他任何教育哲学家都有更大的影响, 这是无疑的。他用教法和教材联系的观点来阐明教学方法上的各种问题: 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提示新教材的方法和顺序,保证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恰当的相互作用”。在杜威看来,这个观点的基本缺陷在于它从根本上只重视“教材”而忘记了教育中的“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教学的中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所以他认为教育教学中心要来一个转移,就像宇宙中心要从地球中心转到太阳中心一样,要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这是教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在于使教学方法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旨在唤醒主体意识、提升生活经验、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教学时代。杜威的理论和实验极大地解放了学生, 但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却导致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原因在于杜威及其追随者没有提出和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普适性的体现学校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先学后教, 其课堂教学模式由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构成: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 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突出“弱势群体”, 让他们说、谈、演、写。这一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显著效果,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