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十年前,受到朋友影响,决定写那些“看毫不相同却互有因果”的两部电影组合评论。其中,有一篇就是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绑在一起,名为《你的青春有几刀》。这篇文章一直贴在豆瓣上。它并不是我的意淫,而是有确切出处。
这两部电影恰好也是相距十年。对我的观影经历来说,它们恰好代表了某个重要的跨度,我从喜欢岩井俊二,进入到了喜欢杨德昌。只是当时的我并没有察觉。
后来在香港看完修复版,又写了一篇琐碎的观后感。名为《并非每件事都可能发生》,这篇文章收录在了我第一本评论集《身不在场》当中。对于经典,我们总是难以去用精准的言语去描述它。所以,两篇旧作也没有重新贴上来的必要。
希望来年重看 CC 版修复蓝光以后,我能真真正正交出一篇关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评论。
http://ww1/large/623f5850jw1ez4tps7ajwj20dw0jkta2.jpg
以下采访来自奇遇电影的蒋郎。
采访于2015年11月。
奇遇电影: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何时何地?毕竟片长在那,看完第一观感如何?
木卫二:
应该是 2004 年左右,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反正是大二到大三期间。寝室电脑上看的下载,三个文件组成的 RMVB 版本。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确实很长。
但很奇怪。现在回想,并没有与“片长”有关的特殊回忆,说明看得并不是很累。总体来说,我看台湾电影都不会觉得特别累,反而会觉得亲切,包括《戏梦人生》这种。
http://ww4/large/623f5850gw1ez4t6irmzpj20zk0nsgu3.jpg
奇遇电影:
据知你看过修复版了,它的修复成色如何?和之前流传的VCD版相比,细节增加在何处?
木卫二:
我是 2009 年夏天在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看的修复版,也就是马丁和世界电影基金修复的那个版本,除了个别画面段落还是旧的版本。基本上属于完全焕然一新。
大银幕观影和 VCD 看片相比,我觉得细节上,本身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事情。很多人可能倒背台词如流,但对于电影的真实质感,始终只能在黑暗中完成想象。在坚定地相信电影是属于电影院——或者说电影应该回归电影院这件事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次观影经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英文片名里有“明亮”,它的重要成就则是对台北夜色的刻画。这是一部对光线明暗很敏感的片子,所以从开场处,我的第一感觉反而是它很亮。几次起鸡皮疙瘩以外,印象最深是台风夜。以前只记得手电筒瞎晃,这回清晰看到了车身和雨披上的冷色反光。
奇遇电影:
国内一直有各方人士在争取这部电影在国内放映,一直未能成行,据你了解,是什么困难阻碍了它的内地之旅?你认为在不久将来,它有机会在国内放映吗?
木卫二:
2011 年,北京的新人电影节其实已经很接近了,当时电影节依托电影学院导演系,放映了《光阴的故事》到《恐怖分子》的杨德昌前半段作品。当时收集到的原因一个是审查,一个是版权费用。后来综合原因,好像还是因为要价太高了,如今 DCP 价格也在很多策展人之间流传。
个人认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当然会放,不是北京,就是上海。也有人说是青岛,谁知道呢,反正最晚 2017 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