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果你在6月初买到票就开心得像东非草原上的河马,那么,你真是高兴太早。事实证明,某日天气、字幕翻译、灯泡亮度、边上前排观众,还有那些潜伏的闪光灯白痴,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击垮你的好心情。所以,同一部电影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银幕(电影院)体验,那真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场次基本都排在上海影城,所以这篇文章的样本并不是那么大。不过,这反过来也强调了我的一个电影节看片准则:能不赶场的,尽量不赶场。当初在HKIFF几年就是搞得精疲力尽,不然就是像卫老师被环艺的空调所打败。
上海影城一厅
A
这个千人大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银幕回忆,有一年看《谷子和鲻鱼》,观众稀稀拉拉的景象,今天的小朋友简直无法相信。
自从有一年被《红》的结尾所震慑后,我就爱上了影城一厅。几近完美的声画效果组合拳,也让帝都放映头子沙诗歌年年落泪(秒中国电影资料馆六百人厅)。后半场的黄金位置无可挑剔,至于前半场或者边边角角的,那只有自求多福了。也听说了打架事件,但基本上,影城观众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今年《乱世佳人》、《少年时代》、《桂河大桥》、《末代皇帝》、《荒野大镖客》、《好家伙》……基本属于完美放映。
上海影城二厅
C
当我每天痛骂二厅的亮度时,水怪仁波切老师说,二厅的音响系统是不错的。不错当然是不错,去年看《壮志凌云》被低音轰得全身酥麻。
然而,今年二厅的放映场次几乎都是噩梦。当我以为《伊莲娜》的全黑镜头是萨金塞夫的牛叉创举,后来发现,怎么每一场都是黑的,这才如梦初醒,但已经无可救药。
刷大银幕和电影院的,今年在二厅基本是完败了——也是我睡眠几率最高的一些场次。
上海影城三厅
B
赶了两场亚新奖竞赛,《少年巴比伦》、《海边的希娣》。
视野、间距都不错。
百美汇 A
虽然坐在了前排,但感觉还是很好,特别亮。同一部《岸边之旅》,据说在上海影城二厅就事故了。江老板对影院抓得还是挺严。
国泰电影院
B
第一次欣赏到了传说中的加座,两边通道上摆满了折凳,不时有人在银幕前跑来跑去——热闹沸腾的感觉,看的还是《石榴的颜色》。
十五分钟后,一妈妈带着两个小朋友落荒而逃。
华谊兄弟长风店
B-
在巨幕厅看完了最后一部电影,《百园之恋》。座椅太低,有些奇怪,视野很好。
前半段亮度严重不足,后半段调整了过来。安藤樱上场的慢镜,声色十足。
前一篇:我们都是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