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片难,买票更难。其实不只是电影节,平时中国电影资料馆安排一些经典影片放映,门口也会排起几百米的长队。上海国际电影节,更是有一大早甚至是大半夜出来排队的案例。至于香港国际电影节,热门场次也不例外。倘若只是依赖网上售票系统,不确定因素反而更多。
对一些抢手的影片来说,影迷想要看个电影,真要东奔西跑,这还不算上赶场的精力和时间耗费——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首堵之城,电影院和电影院之间是如此的遥远,交通又不尽如人意。对住在通州或望京的人来说,他们往返一趟电影资料馆或者耀莱五棵松的时间,其实已经足够看上一部电影了。
当中国电影市场产生井喷现象,电影院之间的放映内容却缺乏差异性。尽管数量选择比十年前多了两到三倍,但跟国外电影院相比,中国观众能看到的电影总量和类型,其实还是少之又少。或许,这也是电影节火爆的一个原因。进入2015年,我们看到香港国际电影节在上海举办了发布会,同时,北京和上海电影节的明争暗斗也更为激烈。更不要说当万达这样的土豪介入时,电影节三个字的曝光频率将会比现在多得多。
这几年还有另外一股趋势,包括戛纳、威尼斯在内的大型国际电影节,它们尝试把一部分电影放在网络上——往往是子单元或者附属的平行单元,供海外影迷观赏。因为对不在戛纳的观众来说,他们能看到的只有明星照,记者的报道,还有影评人的点评。对于影评人,现在的人越来越谨慎,一旦被剧透,期待和乐趣都会跌到谷底。
同一批次引起注意的,还有法国的在线电影节和许多短片电影节,许多片子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观看,与评委同步,甚至增设奖项。或许,这是主流电影节应对互联网发展一个策略。尽管电影不会放弃电影宫和红毯仪式,但是,电影也不排斥形式更为多样、话题更为开放的平台展示。
从2014年开始,爱奇艺跟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合作,推出了同步呈现一些电影节目的在线影展,此后是威尼斯、多伦多、釜山等电影节。2015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爱奇艺同步推出的在线影展会呈现103部片子(电影节展映的片子是232部)。
众所周知,因为版权、费用还有审查等多重因素影响,电影节不得不取消一些展映的单元环节,比如评委金基德的作品,电影节只展映《空房间》、《圣殇》两部片子,但在线看就多出了好几部作品,像《收件人不详》、《春夏秋冬又一春》、《阿里郎》,看上去更为完整,有利于深入了解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影像语言。
http://ww3/large/623f5850gw1er8cbd1xf4j20og0d6dhc.jpg
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相似的,在线影展也包含了IMAX单元和系列电影(像《少年派》),三大电影节的获奖佳片(像《冬眠》和《利维坦》),纪念单元的英格丽·褒曼跟奥黛丽·赫本。同时还有额外的小津安二郎大师回顾单元,这个单元在2013年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尤伦斯都有过放映,本来也应该在这次电影节上放映,由于某些原因,最后被迫取消。
所以,在线影展弥补了不少人的遗憾,同时也可以打开第二扇窗,让很多人比较轻松地看上想看的电影,不受时间、空间、票价和排片场次的影响。比如有人看到排在非周末下午的电影场次,惊呼这简直不是给上班族看的。比如人在市区的,也不能跑去怀柔的电影院赶场。比如有些HD画质的片子,如果不是真粉,其实进电影院的意义并不是太大。而对在线影展,你要面临的问题不是看不到电影,而是你有没有那么多时间用来看好电影。
很多人喜欢大银幕,有些人喜欢一天看五场,还有人喜欢把一部电影看上好几遍。然而,有一些电影无论在什么样的介质渠道下观看,它们的魅力都不会减少。比如日本的《哪啊哪啊神去村》、阿根廷的《荒蛮故事》、瑞典的《游客》还有开头说的《美国往事》。如果你就只是想看好电影,那么,爱奇艺的这个在线影展同样适合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