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地质概况
(2013-12-03 10:25: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生活 |
海宁市地质概况 海宁市大地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钱塘台拗的余杭-嘉兴台陷。位处钱塘江北岸的杭嘉湖平原,境内除东北部几个残丘和东南部低丘外,均为第四系所覆盖。
一、地层 境内出露地层有上震旦统灯影组,上侏罗统黄尖组,下白垩统朝川组和第四系。从老到新分述于后: (一)上震旦统灯影组(Z2dn):即原西峰寺组上段,出露于硖石东山、西山、大横山、小横山、东殳山、西殳山等残丘,为滨海沉积的碳酸盐岩,并遭受不同程度的硅化。 下部为紫红色硅化灰质白云岩,含较多的燧石,往上过渡为燧石条带灰质白云岩,夹薄层硅质页岩。 中部为细品灰质白云岩,夹钙质炭质页岩,经海宁化肥厂化验,该层炭质页岩发热量943~413大卡/公斤。往上为灰黑色条带状硅化灰质白云岩。 上部为强硅化灰质白云岩,硅化呈网脉状、蜂窝状,被淋滤和溶蚀后,钙质流失,残留网格状和蜂窝状硅质骨架。 硖石东山的白云岩主要化学成分是(%):CaO (二)上侏罗统黄尖组(J3h):出露于境内东南部的袁花、黄湾一带,延伸至海盐境内。这是一套巨厚的火山岩系,在区内出露的只是第二段(J3h)。一般以块状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凝灰熔岩、熔凝灰岩为主,也有岩屑熔角砾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局部夹流纹质含角砾凝灰熔岩,以黄湾高阳山剖面为例,从上到下,岩性层序为: 4、浅红棕色英安玢岩 3、浅灰紫色流纹斑岩,中上部局部过渡为球泡流纹斑岩 2、浅灰紫色英安质(或流纹英安质)凝灰熔岩 1、灰紫色英安质(或流纹英安质)岩屑熔角砾凝灰岩 这套火山岩较致密坚硬,可作建筑石材之用。 (三)下白垩统朝川组(K1c):分布于硖石东北的大横山,与上震旦统灯影组为断层接触。灯影组推覆于朝川组之上。朝川组属内陆湖相火山-沉积岩。硖石东山钻孔剖面从上到下岩性变化如下: 5、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细砂岩、砾质砂岩与砂砾岩。砾岩成分主要为灰岩、石英砂岩及灰绿色泥质砂岩,砾径变化较大,一般为1-10厘米,砂泥质胶结。砾石含量10-30%。 91.67米 4、灰、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细砂岩。泥岩中见残留的黑色炭质物。在砂岩夹层中,见有1×4毫米之粒状煤(碳酸盐化亮煤)。 3、紫红色砂砾岩与砾质砂岩互层,夹细砂岩及含砾岩,偶夹少许砾岩,砾石成分同前。 2、顶部0.80米为灰白色碳酸盐化凝灰岩,上部以暗紫红色中-细砂岩为主,夹含砾粉砂岩、砂砾岩;中部为紫红色砂砾岩、砾岩夹含砾砂岩、中细砂岩;下部为紫红色含砾细砂岩、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个别为泥质砂岩,泥砂质胶结。 1、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细砂岩,夹含砾砂岩及砾质砂岩,含砾10%左右。砾石成分为灰岩、石英砂岩及粉砂岩。有方解石脉穿插。中部为紫红色含砾钙质中-细粉砂岩及泥质砂岩,一般含砾10%左右,砾径1-5厘米,砾石成分主要为灰黑色不纯灰岩及粗品质白云岩。往下为紫红色砾岩,含砾50%,砾石成分为粗晶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细砂质胶结。下部为暗紫红色块状含砾中细砂岩,含砾10%以下,分选性差,磨园度中等。砾石成分为石英砂岩、硅质灰岩。
(四)第四系(Q2-Q4):分布于全市境内,除硖石几处残丘和东南部少数火山岩露头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所覆盖。沉积物厚度自西南向东北明显递增,如在余杭县临平,厚度仅为43米。至海宁市长安镇增至89米,盐官为122米,斜桥为165米,至海盐的沈荡,厚度达187米。综合全市情况,第四系层序如下(从上到下): 5、全新统上段(Q34):分布于杭州湾南岸及硖石一带。在杭州湾北岸黄湾一带主要为冲-海积层(Q43a1-m),岩性为灰黄至浅黄色亚粘士、亚砂土;在硖石地区为海积及泻湖沼泽沉积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含贝壳和植物残体的亚粘士和亚砂土。 4、全新统中段(Q24):分布于长安镇南面江岸地带,为海积和湖沼堆积(Q42m+1h),岩性为棕黄色粘土、亚粘土以及棕褐或黑色富含有机质亚粘土,局部夹泥炭层。 3、全新统下段(Q14):分布于盐官以南地区,层顶埋深10米。主要为冲-海积层(Q41a1-m)。岩性为深灰或灰黑色粉砂质亚粘土,土层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云母、贝壳碎片等。 2、上更新统(Q3):分布于许村、硖石一带,层顶埋深48~60米,为冲-海积层(Q32a1-m)。岩性主要为一套灰色粉砂。厚7~40米。在长安镇附近的钻孔,见有海积层(Q31m),层顶埋深67米,为黑色亚粘土,局部含有机质较高。厚度4~15米。 1、中更新统(Q2)分布于长安镇、盐官、硖石一带,属洪积层(Q22aL),层顶埋深在100米以下。上部为暗红、灰白及黄绿色粘土,厚5~12米;下部为砂砾层及砂层,夹粘土层,厚18~42米。
二、侵入岩 海宁市境内侵入岩只是在东南部黄山有所出露,侵入于上侏罗统火山岩中,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出露面积0.94平方公里。岩性为石英闪长玢岩(δ ou25),主要矿物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等。 三、构造 综合已有的物探资料,海宁基底构造位置是处于桐乡-平湖凹陷南缘。北东向的赭山-硖石断裂带纵贯全市。断裂带以西为次一级的凸起和凹陷(即长安凸起和斜桥次凹),以东为次级相对隆起带。这种构造格局对第四纪地质及地貌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各个次级构造特征分述于后: (一)长安凸起:面积60平方公里,呈北两向展布,在布伽重力图上表现为重力高,异常值2~9毫伽(最高值在盐官一带),基底埋深200~300米。 (二)斜桥次凹: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走向由北西转向北东。布伽重力网上呈现重力低(-3~2毫伽)。基底埋深1400~1600米。 (三)赭山-硖石断裂构造带:是本区的主干断裂,为北东向的压性断裂带,断裂面倾向北西。断续重力高8~20毫伽。该断裂带从富阳灵桥向北东延伸,经赭山-硖石一直延伸至长江口九段沙。主要地质标志是: 1、西山、东山灯影组白云岩强烈破碎和硅化。硅化破碎带宽100~200米,出露长度250~800米。局部可见一些动力变质矿物绿泥石。 2、东山钻孔揭露,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推覆于下白垩统之上,接触面岩石破碎。 除上述主要构造单元外,还有一些更次一级的断裂构造,如硖石东山的北西向断裂带切割上述北东向断裂带。
四、地震 三国吴黄武四年(255)至1990年,海宁曾发生地震62年,计71次。在时间分配上,三国吴黄武四年(255)至元二十五年(l288),只发生18次。而明弘治九年(1496)至1990年发生53次。其中:明、清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如明正德七年(1512)地震3次,而弘治十年(1497),十八年(1505),正德十二年(1517),嘉靖三十二年(1553),万历三十二年(1603),天启三年(1623),清咸丰二年(1852),咸丰三年(1853),均1年2震。清咸丰二年、三年、四年、五年,连年地震。 查《中国地震目录》、《浙江省历史地震年表》和震中位置考证。震级四级以上,震中在海宁的有2次,靠近海宁的(杭州北、老余杭、海盐西)有4次,这6次大地震,烈度5-6度,海宁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震中在海宁黄湾的3.25级地震有3次,其余62次地震震中均在外地,只是波及而已。 纵观海宁地震活动的特点是:震级小、烈度低,活动周期不明显,而多与外围的台湾地震、南黄海地震有关,属相对稳定的地区。究其地震构造上的原因,是因为海宁与台湾黄海同处于欧亚板块的东缘,当黄海、台湾地震相对加强时,海宁也随之发生一些零星小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