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交错带考点归纳分析

标签: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环境问题教育 |
分类: 教育 |
分析2010年和2011年的广州市期末调研题和一模、二模题,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唯一重复考察的区域,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是其成为考试备受关注的原因。
一、广州市2012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28分)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http://s1/middle/623f55e5gbaa6c70f00f0&690
http://s12/middle/623f55e5gbaa6c7bf7fcb&690
(1)西辽河属于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
(3)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8分)
答案:(1)①外(2分)
(2)①“三北”防护林(2分)
(3)①遥感(RS)(2分)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得8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二、2011年广州市“一模”文科综合地理
(30分)晋陕蒙三个省级行政区接壤的地区被称为“乌金三角”。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河流某水文站某时段水文监测的情况。
(1)这里的“乌金”是指一里_________。“乌金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__生产基地。( 4 分)
答案:(1)煤炭 能源(煤炭、重化工)(每空2分,共4分)
考点分析
1、范围: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为界,范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
2、过渡性特点——以水分变化为基础,体现出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气候过渡性: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温带季风气候区向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过渡
(3)自然带过渡性:温带森林带向温带草原带过渡
(3)农业过渡性:农耕区向牧区过渡
3、地质作用:风蚀和水蚀交错
4、土地利用类型的两种变化情况及原因:
(1)林地、草地减少,耕地增加——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林地、草地等开垦为耕地;
(2)耕地减少,林地、草地增加——退耕还林、还草。
5、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沙尘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6、人口合理容量小的原因:科技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素质低下;对外开放程度低。
附录、原创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出现的以典型景观为特征的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相互镶嵌的生态复合体。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为界,范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鄂尔多斯、陕北,总面积约25万km2。近百年来,人口密度增加、土地不合理开发与风、水侵蚀作用交织在一起,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小。
图7
材料二:内蒙古太仆寺旗农牧交错带1975—2004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情况
图8
图9
1、 北方农牧交错带两侧呈现出不同的农业景观,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体现出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4分)
2、
3、
4、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仆寺旗农牧交错带最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为______,面积减少速度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为_________。(6分)
5、(2010四川高考题)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1)水分
(2)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不定、土壤肥力下降等
(3)科技发展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素质低下,人才外流严重;地理环境封闭,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
(4)RS
(5)A
东莞市虎门中学 孙月飞
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