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正短语特殊情况例析
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将一些知识作系统的整理,进行同类概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类知识的特征。如:在教学“并列短语”时,用“同类实词”来概括其特点。这种做法一般是好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特别是对初学者,有助于他们先从现象上把握,另外,在复习时使用此法,还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这种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的一类知识的特征,显然不能概括这类知识的所有情况。偏正短语中就有一些特殊情况相悖于此法,现简要的加以例析。
一、类似于并列短语的特殊情况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或数量词并列的组合在一起构成。”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说:“所并列的各项,词性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有人用“同类实词”来概括并列短语的特征,即名词与名词、动词与动词等构成。此时,如出示“中学小学”这一短语,学生会毫不犹豫地指出是并列短语,而如果出示“中学学生”这一短语,恐怕说是“并列短语”的学生也不会是少数。为什么?因为构成“中学学生”的“中学”和“学生”都是名词,根据“同类实词”这一并列短语的语法特征,从而得出错误的判断。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在于没有讲清楚并列短语的“各个实词之间的并列的关系”这一重要的语法特征,讲并列短语除了要指出“同类实词”构成,更要强调“并列地结合”,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中学学生”这一短语虽然是由两个名词构成的,但这两个名词不是“并列地组合”,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有主次之分、有的有所属关系。这类短语很多,如:“白医天使”、“节肢动物”、“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彩色电视”、“知识经济”……这一类短语如何判定呢?这类短语一般可在第一个词后面加“的”,如“现代的汉语”、“彩色的电视”等,修饰限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样,就可以判定这类短语是“偏正短语”了。另外,可以就“祖国的人民”、“我们的战士”等偏正短语的例子,将短语中的“的”字去掉,让学生体会,词性虽然“相同或相近”,但它们不是“并列的组合”这样就能将这两种形式上相类似的短语区分开来了。
二、类似于主谓短语的特殊情况
主谓短语,显然前面是主语,后面是谓语,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鉴于此,对“天气预报”这一短语,学生就会以为是由名词“天气”和动词“预报”构成的“主谓短语”,这就错了。
对于主谓短语,在讲析时关键要理解“两部分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这一语法特征,明确“主语表示陈述对象,谓语表示陈述的内容”。在判定主谓短语时,可以用第一个词对第二个词进行提问,问题是“××干什么(或××怎么样)?”能回答这一问题的即是主谓短语。如:“天气晴朗”这一短语,问:天气怎么样?答:天气晴朗。即可确定其为主谓短语。而“天气预报”这一短语,是不好回答“天气怎么样(或天气干什么)?”这一问题的。
其实,“天气预报”这一短语是关于天气的预报,它是一个偏正短语,接近于文言文的“名词作状语”。如“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不是山行了六七里,而是沿着山行了六七里,同样,“天气预报”不是“天气”来“预报”的,而是关于天气的预报,说白了,就是在名词前省略了一个介词“关于”,这类短语还有“班门弄斧”、“程门立雪”、“焦点访谈”……
三、类似于动宾短语的特殊情况
动宾短语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动词就不用说了。宾语,大多数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的,因此,学生如果看到“暴露文学”这类短语,就会误以为是“动宾短语”,这是因为没搞清楚“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这一语法特征。判断动宾短语,可用“动什么”来提问,如“暴露缺点”这个短语就可以回答“暴露什么”这一提问,而“暴露文学”则不能回答“暴露什么”这一提问。像“暴露文学”这类的短语还有“剥削阶级”、“操作规程”……这类短语实际上是偏正短语,整个短语是名词性的,前面是起限制作用的定语,一般可以用助词“的”来表明前后间的语法关系。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对一些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出一些规律,这是可取的,但切不可忽视那些特殊情况,否则,将产生误导,而致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