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_ 民谣中的徽文化

(2012-11-02 17:35:51)
标签:

杂谈

    4月,徒步徽杭古道拉练,感知徽州的古老和沧桑。

    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是徽州人通往沪、杭的捷径,也是徽州百姓的生命线。步行此地,路窄且艰险,几乎没有土地,地窄人稠的生存缺陷,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前世不修行,才会出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孩子养到十三四岁便不能再负担,要送出门去经商、学手艺。民谣中仿佛可真切的看到祖辈徽州人生活的艰辛,和对这艰辛的不满与无可奈何。徽州的孩子在豆蔻年华就要踏上的独立的征程,去经历风雨的磨练和生活的洗礼,去走南闯北,创造一番天地。徽俗中便有了“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说道。十三岁之前还可以安居在家乡,可是十七岁时便已经游历万千,行在天下了。“发达是爷,落泊歙狗。”徽州游子背负着亲人的重托和压力,也只能是义无返顾走到底。走出家门,究竟是祸是福就看各人的造化了。“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这中间的主动与被动,光荣与屈辱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这样的话句,将原本悲戚的事情,说道的那样自然、豁达,仿佛外出经商是徽州人最重要的使命,这一切都顺理成章,这一切都是徽州人既定的生存轨迹。

古道蜿蜒在这里数百年,见证着群山里的人们求生、求发展,求和顺,求荣归的每一个过程。它承载的太多,以至于我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它的深重。所以我不愿意深想曾经走在这路上的人们及这些人们身上发生的种种悲喜,我只需知道他们用无数的不舍、汗泪及不懈、不甘的精神修葺了脚下这条狭窄的命运通道,并造就了整个徽州的传奇,他们都是不凡的,足矣。

    没有人可以考证这些民谣的产生时间,但毋庸置疑的是,歌谣与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相伴相随。经济跟文化之间总有层道不明白的关联,所以徽商的盛极也同样是徽文化传扬的重要原因。外扬的载体是这些歌谣、这些说道;还有通过徽杭古道运输出去的盐、茶、山货和行商天下的徽州人。而其内在呢,还有那些可见的天井、牌坊、马头墙;掩埋的守望的女人和种种关于忠孝节义的沉重故事。

“隔着窗棂偷眼望哎,细雨蒙蒙遮青山也”徽州女人大约都是这样观望着自己的丈夫,这青山是依靠,也是一世的束缚,这青山只能偷偷望着,不敢太多奢求。“一世夫妻三年半”,除了这相守的三年半,徽州女人只能独守空房,不敢或者说不能越雷池半步,留在她们脑海中的只是细雨蒙蒙中,丈夫远去的背影,和“三从四德”的教诲。女人如是,而男人肩负的也不仅仅只是踏越经商之道的责任,一条风霜小路道不尽他们身心的疾苦。“忠孝节义”对于他们来说是更为沉重的字眼,“割股疗亲、卧冰求鲤”等等偏激的故事将徽州的封建与教条刻画的无处遁形。人如是,徽州整个群族繁华背后也有数不完的辛酸。“红顶商人”光耀了徽商的面子,可知这面子背后有无数道的官捐命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错综的官商关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尝尽世间的艰辛与繁华,终究还是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

    徽州“窗户很小,小的容不下一人进出;天井很大,大的装得下一片天空”,徽州的内敛和阔达世人共见证。如今,人们只能凭借留下来的斑驳的青石桥,佝偻的老房子,深邃的天井,各类牌坊去想象曾经发生在这里的荣耀和孤寂,过往的事都已过往,后人就算可以说清楚故事的原委,也尝不到当事人的滋味。即便我们知道这故事的最终结果,还是忍不住的为其感伤。

 

    附赠徽州民谣一首,共鉴徽州文化: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少年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徽州徽州梦徽州,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少年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徽州徽州梦徽州;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孝节义美名流。

    徽州徽州梦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孝节义美名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http://s13/mw690/623d2184hcd7febeb8d2c&690民谣中的徽文化" TITLE="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民谣中的徽文化" />
石桥、牌坊、马头墙
http://s14/mw690/623d2184hcd7fee52a80d&690民谣中的徽文化" TITLE="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民谣中的徽文化" />
古巷、天井、老屋
http://s2/mw690/623d2184hcd7feedf34a1&690民谣中的徽文化" TITLE="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民谣中的徽文化" />
徽菜、小食与茶
http://s16/mw690/623d2184hcd7fef1708cf&690民谣中的徽文化" TITLE="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民谣中的徽文化" />

篝火晚会
http://s6/mw690/623d2184hcd7fee6d5665&690民谣中的徽文化" TITLE="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民谣中的徽文化" />

http://s10/mw690/623d2184hcd7fef4ea889&690民谣中的徽文化" TITLE="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民谣中的徽文化" />
http://s14/mw690/623d2184hcd7fef23199d&690民谣中的徽文化" TITLE="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民谣中的徽文化"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遇见再失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