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成教育的几点建议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在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获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老学者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么?”“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一半给小朋友,东西放整齐,有错误要道歉……”他所提到的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大。
我认为,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它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
一、自觉遵守纪律
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是建设良好班级体的前提。因此,让学生自觉按学校的要求去做,最基本的就是《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但要记在脑海里,还要付诸在行动上。在课内,包括自习课、班主任课、科任课,都要明确它的重要性,让学生没有主次之分,自觉自动的做好本来的自己;课外,也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课间走廊不跑跳,不大声喧哗,做正当游戏等。要让学生既能开心的玩,又能认真的学。尽管刚开始比较困难,但是贵在坚持。
二、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一定要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慈母的关爱,严父的激励,格外的关照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随时关注他们,不用理想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样,他们就能主动自主的探索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劳动习惯
劳动是人的体力、智力和品德发展的源泉。劳动不仅能促进中小学生机体的发育和体力的增强,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劳动成果和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等思想品德,更能陶冶净化他们的心灵。小学阶段,要使学生懂得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要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观点。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引导学生对损害公共财物的思想和行为展开坚决的斗争。
四、卫生,文明礼貌习惯
强化日常行为习惯,从每日常规、细小事做起,如:对书包、书桌的检查,让学生养成干净整齐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教育学生要尊重人,不讽刺挖苦别人,不损伤别人的自尊心,更不要给别人起绰号;在家要尊敬、孝敬父母,耐心听取父母的教导,在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在校尊敬老师,自觉接受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对老师要有礼貌;还要让学生准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有落落大方的言谈举止。
五、自我管理习惯
在班内开展“爱我班级”的活动,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与建设之中来,让学生感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并且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有总结。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加强家校联系,对个别问题学生做跟踪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行为习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