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和青羊宫,都坐落在成都市西南方向的青羊区内。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划,过去往往以方位命名,诸如城南区、城北区什么的。现在一般都以这个区域内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文化古迹来命名了。如长沙市的开福区,是因为开福寺;衡阳市的雁峰区,是因为回雁峰;成都市的青羊区,自然是因为青羊宫了。它不叫草堂区而叫青羊区,也许是青羊宫比杜甫草堂的历史更为久远的原因吧?
相传青羊宫始建于周朝,当时不叫青羊宫,而名青羊肆。三国时名青羊观,唐代改名玄中观,唐末改名青羊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青羊宫,直至今日。
青羊宫作为西蜀的第一道观,不得不去浏览一番。我们从浣花溪公园行至青羊宫时,已经是下午一点时分。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青羊宫泛射出眩目的光彩,一片金碧辉煌。
青羊宫的山门,重叠飞檐,雕刻精细,造形典雅,庄严宏伟。金字横匾“青羊宫”
三字,笔力遒劲,高悬山门上方,此匾为清乾隆年间成都华阳县令安洪德所书。
http://s6/mw690/001NwYOwgy6G0WqNlYhc5&690
踏入山门,一位年轻的道姑主动要为我们当导游,并一再声明决不收费,完全是尽义务。尽管我们有点疑惑,但见她语句诚恳,也就随着她走了。
在这位道姑的引领下,我们边听她的讲解,边浏览观内的各处景点。
道姑的口才不错。她告诉我们,青羊宫有着神奇的传说和非凡的历史。
据《西川青羊宫碑铭》记载,青帝的童子犯了道规,太上老君敕其化为青羊而入蜀国,此为青羊之源。又据汉代文学家扬雄《蜀王本记》记载,老子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所请,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道德经》。临别时老子对尹喜说:“你行道千日之后,到成都的青羊肆来找我”。时间过去了三年,老子降临青羊肆,尹喜也如约前来。于是老子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老子悉心指点。自此之后,这里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
青羊宫后来名满天下,还要感谢唐朝的两个倒霉皇帝。
天宝十五年(公元775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从长安仓皇出逃,来到蜀中,居于玄中观内。唐玄宗避乱于玄中观,应了一个玄字,你说巧也不巧?
过了100多年,到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朝的又一个皇帝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也逃离长安而奔蜀,与他的老祖宗一样,也将玄中观作为行宫。
不过,僖宗比玄宗要走运一些。玄宗居玄中观,被儿子李亨夺了皇位,心不甘情不愿地当了太上皇。而僖宗入住玄中观,却有红光如球落地,循迹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僖宗认为,这是天降吉祥的象征。后来黄巢果然兵败,僖宗平安地返回长安继续当他的皇帝。他为了感谢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诏令,改玄中观为青羊宫,并赐内外库钱二百万,大建殿堂。青羊宫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宫观落成之后,气象盛极。当时有人记载说:青羊宫“冈阜崔嵬,楼台显敞。齐东溟圆峤之殿,抗西极化人之宫。牵剑阁之灵威,尽归行在;簇峨眉之秀气,半入都城。烟粘碧坛,风行清磬”。如此,青羊宫声名显赫,香火鼎盛,便成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响的宫观了。
岁月流转,沧桑变化,到了明代,青羊宫的大部分殿宇不幸毁于天灾兵燹,盛况不再。直至清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1671年)才陆续重建恢复,同治和光绪年间,又经多次修葺。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恢复旧观,又对灵祖楼等建筑进行了重点维修。
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是混元殿。之所以名混元殿,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崇奉道教,封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师”。混元祖师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表示着世界的本原还处于混沌状态。老君开天辟地,将圈拉伸便是一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便有了现在的朗朗乾坤。
http://s7/mw690/001NwYOwgy6G0WGSUEC66&690
穿过混元殿,便是八卦亭。八卦亭集道家建筑艺术之大成,充分体现了道教教义的特征。它布局紧凑,精巧大方,整体建筑共三层,建于重台之上。其底座石台基为四方形,顶为圆形,意谓“天圆地方”;其亭身为八角形,八卦各主一方,意谓“阴阳相生,八卦组合成万化”。整座亭宇为木石结构,相互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每层飞檐都精雕着狮、象、虎、豹等各种兽物,镶嵌在雄峙的翘角上。屋面为黄绿紫三色琉璃瓦,富丽堂皇。屋顶莲花瓣衬托着独具风格的琉璃葫芦宝鼎,造型优美,蔚为壮观。双排擎檐石柱共十八根,皆由巨石凿成。其中外檐八根石柱,浮雕镂空滚龙抱柱,气势磅礴,栩栩如生,是罕见的石雕艺术珍品。
http://s1/mw690/001NwYOwgy6G0WXhG8080&690
青羊宫的主殿是三清殿,又名无极殿。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三清殿基长四十米,为正方形,总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外檐柱上雕刻着六合童儿、双狮戏球等艺术木雕,有一副贴金对联:“福地卧青牛石室烟霞万古,洞天翔白鹤蓬壶岁月千秋”。殿前左陈一钟,名曰幽冥钟,是明朝时铸造,重约三千多公斤。右配一应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庆大典便击鼓鸣钟。晨钟暮鼓,幽远空灵。
三清殿内供奉的是道教最高极尊之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太上道祖。大殿两边还塑有十二金仙,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黄龙真人、惧留孙、太乙真人、灵宝大法师、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其中文殊、普贤、慈航三位金仙,在佛教中即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可见佛教传入中国后,儒佛道三教是互为渗透影响的。
殿内共有三十六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代表着道教的八大天王;石柱二十八根,代表天上廿八星宿。此殿建筑宏伟而庄严,在全国尚属少见。
http://s6/mw690/001NwYOwgy6G0X4BiItc5&690
为我们当义务导游的道姑介绍到这儿后,又指着殿前的两只铜羊说,这就是青羊宫的镇宫之宝,是青羊宫的象征。右侧的双角铜质青羊,是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成都的道教信徒张柯氏,请云南匠师铸造,献给青羊宫的。而左侧的独角铜质青羊,是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大学士张鹏翮从北京买来捐赠给青羊宫的。
这只独角铜羊十分奇特,似羊非羊,形象古怪,其实它是以十二生肖的特征合为一体的,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俗传摸青羊可求福祛灾,妇女摸青羊可生男孩。民国时文人刘师亮在《成都青羊宫花市竹枝祠》中云:“闻说铜羊独出奇,摸能治病祛巫医。求男更有新方法,热手摸它冷肚皮。”
http://s13/mw690/001NwYOwgy6G0X9DJSccc&690
道姑笑着对我们说,这只铜羊非常灵验,你属什么生肖就摸它身上对应的部位,可以保佑你无病无灾。你们看,这只羊遍体锃亮,就是人们摸得多的缘故。
听她这么一说,游人们便纷纷摸起来,我们同行的大部分属牛,也就在羊的鼻子上来回摩挲。
见我们摸得热闹,道姑又笑着说,青羊灵验,殿内的签卦更灵验,你们有什么愿要许的,不如随我去抽一签,卜一卦。
闻其言,我心中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便止步于殿前。但还是有不少游人,包括旭中两口子,都随她进去了。
在门口等了约半个小时,旭中两口子出来了。旭中高兴地说,花了几百元,许了个好愿,值!
我们见他高兴,也笑了。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愿旭中如愿以偿,儿子的生意兴旺!
出了三清殿后,便再也看不到道姑的踪影,我们只有信步游之了。
斗姥殿也称元辰殿,为楼底式建筑。殿内供奉的斗姥,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又称斗姆、斗母。斗指北斗众星,姆即母也,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传说,她原来是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一个春天她在花园游玩有感悟,生下了九个儿子。大儿子后来成为天皇大帝,又被称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二儿子长大后成为紫微大帝。其余七子出生时,并非胎形,而是七颗明星,生落地后,即自动排为斗勺之状,柄指一方。排列成形后,方才化为胎儿的模样。周御王为他们分别取名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和破军,他们长大后修成正果,才回归星位成为天上的北斗七星君。
斗姥额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八只手中分别拿著太阳、月亮、宝铃、金印、弯弓、矛、戟等兵器或法器。斗姥神像慈容照人,《太上玄门日诵晚课仙经》中云“显灵踪于尘世,卫圣驾于阎浮,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所以,斗姥也是一位掌人间生死罪福的天神。
斗姥右边供奉的是女仙之首西王母,即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
左边祀奉的是土皇地祗,即民间所称的“地母”。地母即女娲(也称女娲氏、女娲娘娘),全称“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为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灵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两边分别塑有南斗六星、南极长生大帝(寿星),北斗七星。
斗姥殿是青羊宫现存的唯一明代原建筑物。
http://s6/mw690/001NwYOwgy6G0XDGlWR55&690
文昌殿原为玉皇殿,属清仿明代砖木结构及楼底重檐式建筑。原先殿内楼上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尊神。楼下前供奉三官大帝,后供奉四御之一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真武大帝即玄天上帝像。现在改为以供奉谈经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即文昌帝君为主,另供奉正一福禄财神赵公元帅、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天元普渡天尊即药王孙思邈神像。
http://s3/mw690/001NwYOwgy6G0XRD9qG52&690
二仙庵原为青羊宫的花园。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四川按察使赵良壁捐银创建了二仙庵,并延请陈觉清主持庵事。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敕封陈觉清为碧洞真人,又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和“二仙庵”匾额,二仙庵遂成为丹台碧洞宗的祖庭,为西南地区唯一具备开期传戒条件的丛林。
http://s3/mw690/001NwYOwgy6G0XWchwK12&690
庵前的铜质宝鼎上镌刻着“公元一九九九年,道历四六九六年”字样。我国纪年现在通用的是公历,也叫西历,是以耶稣生年为纪元的。我国在古代通行干支纪年,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六十年一个轮换,如甲子年、丙寅年。也有用皇帝年号为纪年的,如唐太宗贞观三年、清乾隆五十九年。佛教传入中国后,信徒们用佛历,即以释迦牟涅槃之后一年(公元前544年)为纪元之年,推算方法为公历+544。道历为道教专用的历纪,由黄帝纪元开始(公元前2697年),推算方法为公历+2697。如公历2013年,就是道历4710年(2013+2697=4710)。
http://s6/mw690/001NwYOwty6G2bmDH5X65&690
青羊宫内有书法家在此献艺,书法作品苍劲古拙,颇具根底。其中有一条幅,上书“半舍”二字,每个字只写一半,寓为“舍得”。
http://s1/mw690/001NwYOwgy6G0YdEjV630&690
http://s13/mw690/001NwYOwgy6G0YaxL8Eec&690
宫内墙上镶有《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灵源大道歌》、《张三丰瓜皮诗》、《张三丰回文诗》等碑刻。其中张三丰的回文诗读来饶有兴味,顺读是一首诗,从最后一字倒读又成另一首诗。
http://s10/mw690/001NwYOwgy6G0YkaTEJ29&690
http://s4/mw690/001NwYOwgy6G0Ynb6oza3&690
寿字上雕刻着人物花卉的确实不多见。
http://s7/mw690/001NwYOwgy6G0YqNGse16&690
而悬挂在殿堂前一块大布幔上的“道”字,飘逸灵动,远看又似一个“觉”字。我想,“道”与“觉”原本也应是相通的吧?
http://s4/mw690/001NwYOwgy6G0YwpRHd03&690
庭院中一块石碑上的字有点古怪,仔细揣摩,应该是“天人合一”四字的合体字。
http://s8/mw690/001NwYOwgy6G0YD3SC3e7&690
“天人合一”
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季羡林先生的这个解释,何其深刻!长期以来,人们抱着“人定胜天”的意念,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其结果是,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条件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中国古代的先哲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应该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是儒释道三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我们站立在“天人合一”的石碑前,不觉肃然起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