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个“夔”字说开去(二)

(2012-08-09 11:12:21)
标签:

汉字

起源

结绳

河图洛书

图画文字

八卦

仓颉造字

休闲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从“夔”字说汉字的起源

一个“夔”字,因为在同学的名字中出现,使我认识了它。过了五十年,才对它的字义,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还未穷尽。虽然这只是个偶然,但偶然中含着必然。我相信,遇到这种情况的,我不会是绝无仅有,一定有很多的人与我一样,有过相同的经历。因为,一个人从读小学、中学、大学,甚至于读了研,读了博,真正从教科书上认识的汉字毕竟有限,至多也就那么三五千字而已。有许多的汉字,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阅读中所接触所认识的。

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尽管都是由横、竖、撇、捺、点、勾等笔画组成,但每个字的字形不同、字音不同、字义不同,要一个个地认识它,了解它,并熟练地运用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从学习的角度上看,这又是一件很有用途、很有兴味的事。有难度,有趣味,又有用途,也许,这正是学习汉字的魅力所在吧?

那么,汉字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如何演变的?如何发展定型的?到如今汉字究竟有多少个呢?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翻书本、查资料,对这些问题来了番刨根问底、探赜索隐。

人猿相揖别,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人类发明创造了语言。是语言的出现,才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文字的出现,才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可以说,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开端的历史。

关于汉字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定论。现在已经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和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是研究汉字起源的主要依据。

古往今来的汉字起源说五花八门,有些只是芸花一现,存在的时间也不长。

如宋人郑樵的“起一成文说”,认为“一”可以有五种变化,所有文字的横、竖、撇、捺、勾都是从“一”变来的。这种说法是受道家的影响所致,是建立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化》)“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的道家哲学基础之上的,在当时确实名噪一时,但从郑樵以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又如“所有权的记号说”,认为文字的发展有五个时期:所有权的记号时期—辅助记忆的符号时期—象形字时期—表意字时期—表声字时期。他们认为,考古学家发现的史前人类在崖石上、石块上镂刻的符号或字体是“文字最初的形迹”,“这些符号大概是原始野蛮人用来表示他们自己所有权的标记,或刻在物品上、器具上和武器上——正如我们现在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来水笔上端、汽车上以及书册上的图章,或陈列品和宝石上的标记一样”(贺昌群译《文字的起源》)。这一派的学者从私有制的概念出发,把私有制提前推到“原始野蛮人”社会,其学说的科学性,人们可以自行揣度。

再如“手势语说”,一九三七年,张正民在巴黎发表了《汉字和人的手势》,主张汉字是由“手势语言”产生的。他认为,在远古时期,是先有了“手势语言”,然后才有了文字,最后才有了有声语言。这种学说关系到一个基本命题:是先有语言才有文字,还是先有文字才有语言。弄清了这个问题,其立论的正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综合归类,流传久远、影响力大的汉字起源学说,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一为“结绳说”。《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许慎根据这些说法,在他的《说文解字·叙》中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发挥了由最初的“结绳而治”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理论。东汉以来的一千多年,各个朝代的学者推崇许慎,于是便有许多人主张“文字之作肇始结绳”(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刻木与结绳,是先民们帮助记忆的方法和工具,但毕竟不是文字。文字是用于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二者不可等同。文字之所以不等同于结绳,就在于文字是以一个完整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有声语言,就在于文字是从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而结绳刻木则只能作为个人帮助记忆的工具,不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如果说结绳刻木是文字的前身或起源,那么,帮助记忆的数豆子、数禾杆、数苞谷粒就都可以称为文字的起源了,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二为“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载:“古代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此说比较流行,认为文字是由伏羲(包牺氏即伏羲)画八卦而创立的。孔安国的《尚书》序虽然年代甚古,但学术界大多认为其为伪作。以伪作为论据,缺少了说服力。

三为“河图洛书说”。《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辞海》“河图洛书”条注:“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这种说法充满神秘色彩,好像神话故事,而且与“八卦说”相近,令人信疑参半。

四为“仓颉造字说”。此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诸子百家中如《荀子》、《韩非子》中均有述及。《吕氏春秋·君守》篇中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此说到了秦汉时代更加盛行,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清代。仓颉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黄帝之时,中原氏族部落联盟日渐扩大,亟需建立一套各联盟之间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黄帝便将搜集整理共享符号的任务,交给了史官仓颉。仓颉不辱使命,依类象形,终于创造出了文字。据说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叫《淳化阁帖》,其卷五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为仓颉所写。仓颉自古以来,就被尊为中华民族的造字之祖,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供奉。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文字不是仓颉一个人创造的,荀子就说过:“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篇》)。章太炎先生根据荀子的说法,加以发挥,他认为“仓颉以前,已先有造书者,亦犹后稷以前,神农已务稼穑,后夔(你看,这里又出现了作为乐官的夔)以前,伶伦已作律吕也。夫人具四肢百骸,常动持莛画地,便已纵横成象,用为符号,百姓与能,自不待仓颉也。”又说:“一二三诸文,横之纵之,本无定也;马牛鱼鸟诸形,势则卧起飞伏,皆可则象也;体则鳞羽毛鬣,皆可增减也;字各异形,则不足以合契。仓颉者,盖始整齐画一,下笔不容增损。由是率尔箸形之符号,始为约定俗成之书契”(《章氏丛书·造字缘起说》)。章氏之后,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文字不是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他做的事就是搜集整理、划一文字而已。但这已经是了不起的丰功伟绩了,仓颉造字、后稷作稼、后夔创乐、以及后世的史籀造大篆、李斯造小篆、程邈造隶书,虽然不是一人之力,但按今天的说法,他们都是这些学科的带头人,功不可没,理应受到人们的敬仰!

五为“图画说”。现代学者总结前人的论述,并依据考古学上的新发现,经过研究认为,汉字的真正起源应该始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我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出现在河南省的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而具有文字特征的“象形字”,则在山东省的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距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历史。因此,科学的说法是,我国至少在虞夏时期(约公元前2116世纪)就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而到了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才开始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