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A:“我是局长”是“心灵特权”的公然发作
(2010-05-22 00:40:39)
标签:
局长特权鼻屎权力张德礼杂谈 |
分类: 心语天下 |
文/林A
5月20日下午,兰州市城关区旅游局局长张德礼在一起小小的交通事故后,勃然大怒地斥问对方:“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结果惹怒对方,双方大打出手。(5月21日《北京晨报》)
据报道,事发后,张德礼还主动联系并约见记者,称当时冲突发生时他并没有动手,当时从车上拿下来方向盘锁是要锁车。但当记者问及一些关键问题时,他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一会接打电话、一会发短信、掏鼻屎。在采访结束之后,他称要跟记者“交朋友”,请记者出去吃饭,被记者当场拒绝。
读到这则新闻时,我正在海南大学完成一场“国际旅游岛呼唤心灵富豪”的演讲。从兰州的街头到“天涯海角”的海口,距离遥遥,但“我是局长”的叫嚣依然穿耳而来,让人不寒而栗。
我看到网上有许多留言,在对这个局长的“街头宣言”极尽愤怒之外,纷纷将其归结为“权力的张狂”,认为这种张狂无处不在,无所顾忌。这样的解读当然不无道理。要是“局长”这两个字不等于权力,张德礼哪会脱口而出,底气十足。但话又说回来,张德礼只是一个旅游局长,哪怕他是“国王”,也只是当地旅游局的“国王”,在交通事故发生时,他也只是一个老百姓,其权力也比不过一个街头值勤的交警。“现官不如现管”的道理他难道不懂?
显然,张德礼“我是局长”的张口就来,远不仅仅是权力的张狂那么简单。这一“街头宣言”透露给我们的信息至少有以下两层:一、说明“我是局长”已经成为权力社会的身份名片,不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畅行无阻,而且也是诸多其他场合的通行“绿卡”。身处官场的张德礼应该深谙这一“名片”的好处,也经常享受这一“名片”的好处,所以哪怕在不属于自己的“地盘”,哪怕在交通事故发生的时刻,“第一动作”便是亮出自己的“名片”,以求威慑住对方。二、说明“我是局长”这一现实社会的公权力已经被张德礼内化为内心世界的私权力,或者说“心灵特权”。在他潜意识里,“我是局长”本身就意味着可以高人一等,可以无所不能,可以不受交通规则的约束,所以,说起“我是局长”堂而皇之,面对记者的提问则不是打电话、发短信,就是掏鼻屎。从“我是局长”到“掏鼻屎”,恰恰是“心灵特权”这一硬币的两面——在利益面前,他可以发作;在问题面前,他可以无视。
这才是“我是局长”这一“街头宣言”最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已经市场化改革了30年的中国,特权不仅依旧是现实世界的“国王”,而且已深入骨髓,幻化为权力拥有者的“心灵特权”。这样的“心灵特权”一旦拥有,就像一个人吸了毒一样,就会在没有现实权力的地方和时候照样发作。这样的发作,可以是张德礼交通事故时刻“我是局长”的叫嚣,也可以是文强“但凡有女明星、女歌星到重庆走穴演出,只要能想到办法搞定她们,包括用钱买、利用女星的隐私恐吓她们等,都要和这些明星睡一觉”的张狂,还可以是其他种种挑战我们神经底线的“猛料”。
其实,在真正的民主法制社会里,在我们党和国家赋予官员“人民公仆”的定位和要求里,权力更多的应该是责任和担当,是谦卑和敬畏。这样的权力,应该是在灾难来临时,主动喊出“我是局长,我先上”的宣言,应该是交通事故发生时,在喊出“我是局长”时,主动以局长的身份承担责任,化解矛盾。只可惜,张德礼们呈现给我们的,却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