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研究生自杀真相:那是心的提前死亡

(2009-12-13 21:49:13)
标签:

校方

上海海事大学

抱抱团

研究生

杨元元

大上海

文化

分类: 心语天下

女研究生自杀真相:那是心的提前死亡 杨元元生前照.

 

 

文/林A

 

 

又一位年轻的生命带着绝望随风而逝。她的名字叫杨元元,一名30岁的女研究生。

 

我是2009年12月13日在腾讯网的首页看到这一新闻的。而此时,距离杨元元在宿舍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上吊自杀身亡已过去半个多月,但我的心依旧为之深感震撼,并久久无法平静。

 

杨元元是一个贫困生的典型代表。她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漂泊度日。本科毕业偿还债务和贷款后,她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海商法公费研究生,就带着母亲一起来校,想一边读书一边继续照顾母亲。因家境贫困且学校地理位置偏僻租房不易,杨元元和母亲暂时挤在学生宿舍的小床上将就度日。

 

学校发现杨母借住学生宿舍后,相关老师曾多次约杨元元母女谈话,要求其遵守学校管理规定,让母亲校外租房居住。期间,杨元元向学校提交了一份申请,要求体谅其特殊情况,但遭校方拒绝。悲剧,也由此萌芽。

 

据网友曝料称,“杨元元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找房。在觅租还无着落时,学校突然强行撵人,明言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连普通正常的探访都要受到‘乡下人’的辱骂和‘不发毕业证’的威胁,被逼无奈的母亲瞒着女儿坐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在找房没有着落时,校方相关人员不断给杨元元施压,致其5天5夜没有合眼,杨元元的精神彻底崩溃绝望,发生了11月26日早上在卫生间自缢的人间悲剧。”

 

当然,学校方面否认了这一说法,认为学校虽要其母亲搬离宿舍,但绝无威逼的成分。于是,围绕杨元元的死亡,校方和杨家继续争执不断:杨家认为是学校的压力致杨元元自杀,并在杨元元出事后抢救不及时,要求赔偿45万元,而学校仅答应赔偿16万元……

 

目前的网上舆论,对校方的“刻薄寡恩”几乎是一片讨伐之声,认为杨元元的死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间接责任。我无意去考究到底是学校在杨元元的死亡上负多大的责任。但杨的自杀,却让我不无悲哀地发现,一颗原本鲜活的心灵,在杨元元自杀前已提前死亡——这才是杨元元命运悲剧给我们敲响的最大警钟!

 

据警方的笔录显示,杨元元的母亲曾向警方表示,“杨元元在11月25日白天跟我说过她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奋斗多年想改变人生,但还是这样。她还说,在武汉代课时她的一个15岁学生自杀的事情,以及其他地方大学生自杀的事情。”

 

显然,杨元元在自杀之前,已完成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并最终被现实击倒。从她对武汉代课时的苦涩回忆,到在大上海的高校殿堂里精神崩溃,她的生命虽然还只30岁的,但她的心灵早已奄奄一息,难以为继。而我们的高校和社会,对此完全漠视。

 

客观地说,杨元元应该是个很优秀的青年。她成长于残缺而贫穷的农村家庭,但她本科考上了全国最优秀的高校之一——武汉大学,并继而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她的弟弟也考上了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博士。一个三口之家,两个高级知识青年,这样的家庭,放眼全中国,应该不多。我们不需要调查,也可以想象,杨母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坚强和眼光,也一定吃了常人所没有吃的苦。也许正因为如此,读研究生的女儿,一定要选择带母上学,不离不弃。杨元元本科毕业后,首先选择打工送弟弟读书,并一点一滴终于还清了读书时欠的助学贷款,然后再选择考研生深造。从这一路径选择可以看出,杨元元是一个负责任的青年,对社会,也对自己的家庭。

 

但尽管如此,我们的社会给予杨元元的,却是渺茫的希望和无情的冷漠。以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驱逐贫穷,但从全国一类高校毕业后,杨元元面对的依旧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命运。杨元元做过民办学校的代课教师,做过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并有过很长的失业记录。现实的无情,一定像刀剑一样无数次砍向杨元元寻求向上发展的心灵。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局限于渺茫的上行空间,杨元元不得不再次选择了知识作为自己的武器,并进而考上了大上海的研究生。但没有想到,学校的冷漠之剑再次毫不留情地向她刺来……“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奋斗多年想改变人生,但还是这样。”与其说这是杨元元自杀前对母亲的感叹,不如说这是杨元元心灵死亡的宣言。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的死亡和绝望,莫过于希望的被斩和精神的毁灭。而人的躯壳的死亡还是次要的,因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我看来,最大的悲哀还在于——我们的社会不但无情地斩杀了一个原本可以鲜活的心灵,而且还不以为然。这从上海海事大学在杨元元自杀后的言行足见一斑。我想,这也是校方在网上遭遇批评的根本原因。在法律上,杨元元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自己的死负完全责任,但在情感上,学校有着难以推卸的道德责任。可我们至今看不到校方对杨元元之死的任何愧疚之情。连被视为“灵魂殿堂”的高校都如此冷酷无情,何况其他地方?

 

就在读到杨元元新闻的今天,我带领郑州60多名企业总裁组成“总裁抱抱团”走上街头,开展了一场“不欠薪行动”宣誓仪式,希望能倡导更多的企业老板加入到“不欠薪行动”中。其实,“不欠薪”本是一个企业主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但在我们的国家,却还需要倡导和呼吁。同样,给予底层孩子应有的上行空间和最基本的心灵温暖,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和谐底线和发展原则。但在我们社会,这竟成了稀缺的资源。

 

这,才是杨元元之死给予我的最大震撼。作为一个致力于“百万生命成长工程”的心训导师,我希望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也深感自己的心训事业任重而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