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走近城墙,感受西安的历史变迁(原创)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游足迹 |
不过,我还是想先说说家附近的城门——中山门,又称为小东门。这个城门,是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的倡议下开辟的,并取名“中山门”,用以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中山门并列有两个门洞,分别为“东征门”和“凯旋门”。1927年5月1日,冯将军率军东征,就从东征门出城。出师之日,冯将军在城头向各界欢送群众讲话,说等到北伐胜利后,再打开凯旋门欢迎他。但后来时局变化,冯将军再也未能率师回西安,但这个城门却保留了下来,给附近群众的出行提供了诸多便利。
由这个城门也可登城墙,但现在不开放了。我和儿子,只能前行从东门登上城墙。
东门,又称长乐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即由此门攻入西安。当李自成看到悬挂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时,就对身边的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1936年“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离东门不远的建国路上,就有张学良公馆旧址,现在已被辟为西安事变纪念馆。走进东门的瓮城,城楼两侧各有石阶通向城墙之上。沿石阶缓步登上城墙,在长乐阁及东门城楼的两侧,陈列着许多古代作战攻城的战车及工具,有云梯、抛石机、撞车、绞车、木幔、塞门刀车等,每一样作战工具制作之精巧,构思之严谨实用,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慧和才智。我最感兴趣的战车是“塞门刀车”。两个直径一米左右的木轮上,驾着一个车厢,车厢前端是一组排列得非常整齐紧密的弯月形刀具,刚开始我也不明白这种战车如何使用的,看了这种车的用途说明后,才明白,“在两轮车前端安装数层锋刃,余眼加以火铳,遇敌攻破城门或突破城墙缺口时用此车塞之,点燃火铳使敌不能前进”,现在这些刀具虽然是用木头制做的模型,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的聪明睿智。
我和儿子,沿着东门城墙,一路缓缓而行。
说起西安的城墙,不能不说到它的历史。这座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元代时西安称为奉元城,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西安城墙位于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城墙周长13.7公里,东西长约2.6公里,南北长4.2公里。城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的外侧是护城河。如今沿护城河及城墙修建的环城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放松的好去处。
站在城墙之上,向内城方向眺望,近处,原先顺城巷一带破旧不堪、高矮不平的民房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青石铺就的街道,路边栽着郁郁挺拔的行道树木,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物,这些和雄伟的城墙是相辅相成,互相辉映。远处东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流,好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城外的护城河和城墙之间,是树木苍翠、芳草萋萋的环城公园,远处则是几栋高高耸起的现代化大厦,青灰色的城墙和富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在这一片蓝天下,共同描绘着古城日新月异的明天。
“妈妈,看这砖上还有字呢!”听到儿子的叫声,我这才回过神来。
低下头,我才注意到,在城墙地面铺的每一块青砖上都刻有字,有些字迹经过长期风吹日晒及行人鞋底的摩擦,已经模糊不清了,有些字已经破损不可辨认,但还有一些字迹依稀可辨认,“户县大王王守1984”“户大吾中1984”“户县陶官1985”“户县牛东1984”等,当我分辨清楚这些青砖上的字时,心里突然觉得非常开心和自豪。没想到,这些青砖竟然都来自我的家乡——户县。抚摸着一块块青砖,一股亲切的乡土情怀就涌上心头。站在宽阔的城墙之上,享受着暖暖的秋阳,我突然觉得轻松而惬意,脚下的步伐,也轻盈了许多。
今天城墙上的游人也非常多,多数是和我们一样步行,三三两两,携家带口,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在这温暖的秋日里,显得格外和谐温馨。也有人,选择了骑单车或者双人车,或乘坐城墙专用的观光游览车,那多是外地来的游客。我则更愿意步行,用自己的脚,丈量城墙上的每一段距离,丈量着脚下匆匆流逝的岁月,感受着古城厚重悠长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路前行,经东南城角,建国门,来到了和平门段。这几年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环保工作,西安的天气状况也比以前好了许多,灰蒙蒙的天看不到了,现在的天愈发显得澄清透亮,天更蓝了,草更绿了。特别是秋高气爽时,就会觉得头顶上的云更高了,天更蓝了,心情也好了。就像此刻,站在和平门的城墙上,顺着雁塔路往南,一眼就能看清楚正前方高高耸起的大雁塔。想必此时大雁塔广场上也是游人如织吧,炫丽的音乐喷泉在悠扬悦耳的旋律伴奏下,演绎着如梦如幻醉人的舞姿。再往前,就是文昌门,文昌门内西侧就是著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同时这里还有唯一一座建在城墙之上的魁星楼。
从文昌门继续往前,就是南门(永宁门)。南门,在西安人的心里占据着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外事礼仪活动,通常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隆重庄严的仿古入城仪式。在南门的瓮城内,悬挂着一条写有“亲近城墙,感知历史万人徒步游签名活动”的红色巨型横幅,很多人挤在跟前签名,我也凑上前去,郑重的签下自己的名字。在南门的瓮城及月城里转悠了一圈,有点累,我和儿子就在城墙上的椅子上歇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在几位家人的陪同下,上城墙参观游览,恰好坐在我们旁边。或许是触景生情吧,他给家人讲起了1926年著名的“二虎守长安”的战役。当年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领部队12万人马由河南入陕,企图攻占西安城,并把西安围得水泄不通。驻守城内的督办李虎臣和二师师长杨虎城的部队总数不足3万人。全城40万人被围困长达八个月之久。“二虎”一方面动员全体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墙为屏障顽强抵抗,一方面又向广州国民政府求援。穷凶极恶的刘镇华部因与城内的守军相持不下,便想困死城内的军民。他们放火烧了城外已经成熟的麦田40万亩,冲天火光延续了五六日。直到10月冯玉祥部队奉命援陕他们,连打四仗使刘军全线溃退狼狈逃出潼关,才解了西安之围。但在这次战斗中永宁门(今南门)失去了美丽的箭楼.
休息后,我们沿着城墙继续前行,经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来到了城墙的西南角。西安城是长方形,但却只有三个角,西南城角是一个半圆形。关于这个城角,还有许多传说呢。一种说法是:朱元璋统一中国之后,深感“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令谋臣刘基、姚广孝主持设计城池的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图修造。刘、姚二人领命后,反复商讨,多次修改,最后按照传统的画成距形图案,不料朱元璋看罢觉得不妥,便说:“自古筑城虽有一定规矩,但根据我的经验,凡事切莫墨守成规,《礼记》云:‘规矩试设,不可欺以方圆’。我看还是改动一下为好,”说罢,便提起朱笔,将矩形图案一角抹去。于是由皇帝御笔改动的城池图式诏示天下,据说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此式。一种说法是唐皇城的角就是圆的,明初老城墙向北,向东一拓展,自然只有此角存留。另一种说法认为当初规划西安城墙时,四个角均呈直角,但后来处理墙基时,于西南角意外地发现了古唐城遗址,遗址呈半圆形,为了省时省工,于是便利用了原地基。凡此种种。在西南城角上,确实有一个圆形的地基遗址,只是我也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遗址。
从西南城角往北,就到达西门(安定门)。站在西门的城楼上,透过城楼前树叶的缝隙,远眺西大街,苍郁的行道树如同一个个精神抖擞的战士,昂首挺立守卫着古城,笔直宽阔的街道一直伸向远方,街边一栋栋仿古建筑装饰风格,一条古代及现代化结合的大街,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古城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从这里,甚至可以看到位于市中心的钟楼。说起西大街的发展变化,我可深有体会。因为15年前我毕业实习时,就在西大街靠近钟楼的一家化工公司;2000年我还在西大街鼓楼附近的一家公司上班,记得当时西大街狭窄拥挤,门面房陈旧高矮不齐。如今的西大街早已大变了模样,世纪金花购物广场、百盛购物广场、民生百货、中环广场、好又多等众多知名商业汇聚在这里,还有芳草如茵、繁华热闹的钟鼓楼广场也经常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从西门继续往前,经玉祥门,到达西北城角。在这里的内城,有陕西最大的一座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喇嘛寺庙——光仁寺。旁边的一位游人介绍了光仁寺的一些情况,他还指着寺内的一棵柏树介绍说,“看到没有,那棵柏树的叶子有两种颜色,这里头还有一个故事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那棵柏树,同一棵树上长着两种不同颜色的树叶,一种墨绿色,一种浅绿色。我很想继续听这位游人讲完这个故事,可他并没有继续讲下去,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悬念给我。
我们顺着北城墙一路前行,这边的城墙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就连供游人休息的椅子,也是隔很长的距离才会有一组。经玄武门,北门,尚德门,我们就来到了火车站附近,火车站到尚勤门这段,原来的城墙是不衔接的,前几年市政府决定把这段城墙连接起来,经过努力,在2006年5月份终于实现了古城墙的全线连接,西安城墙才成为一座完整的城墙。古城墙的闭合,不仅实现了把拥有千百年历史的西安城墙完整连接起来的梦想,也使历史留下的裂痕得到了弥补缝合。
我和儿子一边走,一边看,过解放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又回到了东门。从上午11点钟登上城墙,到下午5:30分下城墙,我们在城墙上行走了6个多小时,13.7公里,也算是一次小小的旅行吧。在城墙上绕城一周,人虽然有点累,但我们既开阔了眼界,又了解了西安城墙的历史,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西安城墙,是西安的象征和标志,同时也是世界遗址文化的一部分。西安城墙,从最初单纯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经逐渐转换为经济、交通及旅游观光等多功能;西安的城门,也由最初东西南北4座,演变到现在的18座;而这些城门,正日益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及四通八达的交通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条件;就连原来城墙上很多的设施,如今也有了非常人性化的改进,以期为广大的游客提供更为周到热情的服务。《西安城墙保护条例》的适时出台,为保护及发展西安的经济、旅游及其他服务业,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西安城墙的发展变化,不仅见证了西安城市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历史,感知历史。走进西安,走进城墙,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座千年的古城,正焕发出一股青春的勃勃生机。作为一名西安的市民,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