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坑

2023-02-27 16:31:51
标签: 骑行 随笔 旅游

二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日,一行三人骑车造访了一个叫中郎坑的地方。中郎坑,位于古坝境内,它的上首为上郎坑,下首为古北。

“年年二月春色稠,今年二月寒未收。”今虽已二月末“雨水”早已过,天气还犹如“三九”那么的寒冷。出门时已近中午,气温还只有六度。一路上,料峭轻寒拂面来,前胸、后背凉飕飕,犹如掉进了冰窟窿。有一段路逆风又上坡,气喘吁吁踩着单车,感觉肌肉组织的乳酸代谢已甚了。出门时加穿了一条防风裤,因不透气骑行裤被汗水浸湿紧粘在皮肤上,甚为难受。一路骑的颇辛苦,难怪这天气群中没有人约骑行矣。

中郎坑显“丫”字型布局,从“丫”字尾端起,有中郎村、梅家村、下棚,“丫”字头从左起分别是阴山坑、白纸棚,不过这些是老地名了,现有的地名已改,可能少有人知道这些。

中郎坑历史悠久,百姓以为汪姓为主。据说在元末明初,汪氏七十三世衍庆公汪文安,随父“避乱迁宣阳都中郎坑”,同时迁至中郎坑的还有一支汪姓。他们来到这山沟里,种檀,晒皮,制宣纸。当时这一带宣纸产业十分繁荣,如有一首古诗所述: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史上有名的“汪六吉”宣纸就产于这一带。汪六吉”宣纸因以“择材必精,考工必良。”驰誉,其名“驰声于南吴北蓟”。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七百年过去,中郎坑现难以见宣纸制作业了。曾经的阴山坑现改名“茶林”,白纸棚改为名“茶丰”。我臆想阴山坑白纸棚名不佳吧,国人喜讲好运听吉言。

现在人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茶叶与蜂业,收入应不错,这条山沟里分布不少小洋楼,靠山临溪,你回家就须先过桥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我开玩笑说:“若退休,在此租半宅院,半分地,种茶种竹;闲时学吕尚临溪垂钓,喝茶吃肉烧竹笋爬爬山。然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骑友白了我一句:“你耐得住这儿的寂寞?”

岳母健在时,每年都购几斤谷雨的中郎茶叶给我,她就相信这里的茶叶。

据资料介绍泾县汪氏制作宣纸,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皇祐年间。汪六吉(1727-1799),名汪大谦,字六吉,号梅溪。其父汪衍庆有兄弟六人,汪大谦为遗腹子,为继父辈之业,他取字“六吉”。

中郎坑这是我第二次来,第一次是九年以前,与战友晓健骑车来过,记得一老者向我们叙述坑中曾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桂花,大三抱,荫覆满阁,夜静风声如吼,秋季花香飘曳整个山沟沟,可惜后被人贩卖。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