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西坑
2022-10-21 14:55:21
标签: 骑行
上周五狼哥微我周日可骑羊皮西坑,“去啊!有很长时间没去了。”我答道。实际羊皮西坑我没有去过,只到“吴小凤烈士纪念碑”处就返回了,那还是2011年的事。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羊皮坦”有一座泾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纪念碑,值得一去,我与战友晓健俩人骑车去了一趟。
那是辛卯年6月份的一天,那时的6月觉得没有现在6月的热,一路上翠色如豆绿,远处隆起的山脊,悬崖下蜿蜒往前卷展的路面如一条灰色稠带,头顶上朵朵白云,路边叮咚的溪流,豹斑的花纹石在清澈的水中发出幽暗的色质,水中小小鱼儿游来游去,皆如浮在空气里,这一切似乎是那么妥妥的,直到今天那情景常常让我梦萦。
当时与晓健俩到了一路口,两条新浇注的水泥路分别沿着溪流分左右方向溯流而上,我们也不知纪念碑在哪个方向,晓健问我走那条,“往右吧”我想了想说道。时间已近中午,饥肠辘辘,一路上来很疲劳,没见什么人,只有我俩人的喘气与松涛声。后来在游记中写道:“……向右拐进不久,一座纪念碑竖立在群山环绕之中,潺潺小溪发出一串叮叮咚咚,松涛的呼啸随风不时地从远处传来,好像千军万马嘶叫、呐喊……”
这次周日骑羊皮西坑对我来说应算第一次。羊皮西坑距县城约35公里,一个山旮旯儿的小村,约有十多户人家,全村沿山沟散形分布,现约三分之一的房屋被荒弃。骑友告诉我“羊皮西坑1号”就在山沟的尽头。在村头我们支起车,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往前走。骑友说前几年来“羊皮西坑1号”,一老者泡着一壶好茶热情地在家中招待他们,一起呱蛋,几年过去了不知老者可安好。
此时,太阳已悬头顶,深秋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内心软软的。路旁原本一片翠绿色现已枯涩,没了清幽,红衰翠减,芳菲已歇无人眷恋。几只小蜜蜂围绕着我们一行人飞来飞去,淡淡的花香随山风袭来,让疲倦的身心一振。“花气熏人欲破禅”。肚子饥肠辘辘,似乎闻到腌菜炖红烧肉的味,有人告诉我,那是蒸煮青檀皮发出的味道。青檀皮是做宣纸的原料,每到这个季节山里人砍伐青檀树,剥其皮扒其筋,一阵蒸煮晒,这是造宣纸的好原料。
不一会儿,骑友指给我看,前面那家就是“羊皮西坑1号”。我不自觉地加快了步法,想到老者那壶香茶,想到老者呱蛋山沟沟的故事。……四周静悄悄,静得我听见了门前几只飞舞的小蜜蜂发出:“主人不在家,主人不在家。”的呼喝声。陈旧的大门挂了一把旧锁头,从落满灰尘看很长时间没有人来过,门牌歪斜地挂在门框上——“苏红乡-羊皮坦西坑1号”。2003年前这一带属苏红乡“羊皮坦”村委,现属汀溪乡上漕村委,羊皮坦村还在,行文上“羊皮坦”地名已废止,现以“羊皮坑、羊皮西坑”命名。据说很早以前,曾有人在此晾晒羊皮,故得名羊皮坦。这一带曾是老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有组织活动,是泾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第一任县委书记吴小凤,当时以教书为掩护在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元月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在羊皮西坑,时年36岁。今来时纪念碑正在维修,高耸的纪念碑在群山环抱中静静地伫立,好像在聆听,昔时的战场如今已是青山绿水,归为静寂。
“斯人已去矣,后常嗟乎!”我们不知道吴小凤身前可知身后事,可知80多年后他为此奋斗的信仰。有人说人类有两个宇宙空间,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灵魂,肉体消失了,但灵魂常在。还有人说没有人会死,只是换个身体重新体验人生。最近无意中看了作家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小说讲述了一个“此岸的世界,彼岸的视点”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人类肉体身后还有一个祥和的家园,一个明亮的天空,一个乌托邦式世界,在那里感到像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天骏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世上从来不缺与命运叫板的人,吴小凤就是这样的人。他是真正的勇者,为了一种责任,一种信仰,敢于与不公较真,为埋葬那个没落的世界他坚韧与勇敢,无论多么艰难与困苦,他都要成为那个时代的斗士,渡自己到想去的那个彼岸。
骑行羊皮西坑带了一只新买的充气泵,没想到带的第一天用上了。在距苏红水库不远处,见几位骑友撅着屁股围观一辆车,原来一骑友车扎胎了,骑友四海正要补胎打气。我兴奋地说:“好家伙,没想到新买的充气泵今儿用上了。”一阵阵突突的轻微声,几分钟后45psi压力被充气泵灌进了那付车胎,饱满硬扎扎的。见没我的事,收起充气泵与另一骑友先走了。没想到这一离开很长时间没见四海与那位骑友赶上,途中我打了一次电话询问。原来匆忙中他补歪了内胎孔洞,骑行了不远发觉车又漏气,不得不停下第二次补堵那细细的孔洞。
有些事有一就有二,有二有可能就有三,不知这现象属不属“墨非定律”范畴。中午在苏红午饭后,准备返回时,四海发现自己爱车也中招了,一根细细的钢丝热情与他的外胎接吻。钢丝扎的不深,车胎气泄漏得不是很快,补足气可骑行一段路,四海说:“赌一把,补足气一气呵成骑到家。”充气泵又是一阵阵轻微的突突,几分钟后45psi压力被充气泵灌进了那只被细钢丝亲吻过的车胎。
四海用手试试了车胎充实度,头也不回地跨上爱车绝尘而去,我在后喊道:“到了古坝你就赢了!”古坝有公交车,漏气骑不了,不想补胎可坐公交回家。
都说“事不过三”,四海是不是不想第三次补胎我不知,四十分钟后四海在微信语言道:“到家了!”24公里路程四十分钟到他够快的。后来他告诉我,如要补的话今天要补四次胎,哪第三次他给谁的车补胎呢,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估计是那骑友的车胎一洞他给补了三回。
意大利有句谚语:“有二必有三。”谚语起源于古老的斐波那契数列,科学不迷信。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一旦发生了两件不好的事,那你最好还是小心一点,说不定第三件坏事马上就来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你错过了两个机会,那你耐心地等一下,说不定上帝会降给你第三次机会。
羊皮西坑骑行对我来说属处女行,全程77公里,运动时间4:06,全程时间7:28,均速19kw/h,累计上升853米,累计下降838米,最高海拔440米,共有27名骑友参与,其中2名骑友因故中途返回。
羊皮西坑
上周五狼哥微我周日可骑羊皮西坑,“去啊!有很长时间没去了。”我答道。实际羊皮西坑我没有去过,只到“吴小凤烈士纪念碑”处就返回了,那还是2011年的事。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羊皮坦”有一座泾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纪念碑,值得一去,我与战友晓健俩人骑车去了一趟。
那是辛卯年6月份的一天,那时的6月觉得没有现在6月的热,一路上翠色如豆绿,远处隆起的山脊,悬崖下蜿蜒往前卷展的路面如一条灰色稠带,头顶上朵朵白云,路边叮咚的溪流,豹斑的花纹石在清澈的水中发出幽暗的色质,水中小小鱼儿游来游去,皆如浮在空气里,这一切似乎是那么妥妥的,直到今天那情景常常让我梦萦。
当时与晓健俩到了一路口,两条新浇注的水泥路分别沿着溪流分左右方向溯流而上,我们也不知纪念碑在哪个方向,晓健问我走那条,“往右吧”我想了想说道。时间已近中午,饥肠辘辘,一路上来很疲劳,没见什么人,只有我俩人的喘气与松涛声。后来在游记中写道:“……向右拐进不久,一座纪念碑竖立在群山环绕之中,潺潺小溪发出一串叮叮咚咚,松涛的呼啸随风不时地从远处传来,好像千军万马嘶叫、呐喊……”
这次周日骑羊皮西坑对我来说应算第一次。羊皮西坑距县城约35公里,一个山旮旯儿的小村,约有十多户人家,全村沿山沟散形分布,现约三分之一的房屋被荒弃。骑友告诉我“羊皮西坑1号”就在山沟的尽头。在村头我们支起车,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往前走。骑友说前几年来“羊皮西坑1号”,一老者泡着一壶好茶热情地在家中招待他们,一起呱蛋,几年过去了不知老者可安好。
此时,太阳已悬头顶,深秋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内心软软的。路旁原本一片翠绿色现已枯涩,没了清幽,红衰翠减,芳菲已歇无人眷恋。几只小蜜蜂围绕着我们一行人飞来飞去,淡淡的花香随山风袭来,让疲倦的身心一振。“花气熏人欲破禅”。肚子饥肠辘辘,似乎闻到腌菜炖红烧肉的味,有人告诉我,那是蒸煮青檀皮发出的味道。青檀皮是做宣纸的原料,每到这个季节山里人砍伐青檀树,剥其皮扒其筋,一阵蒸煮晒,这是造宣纸的好原料。
不一会儿,骑友指给我看,前面那家就是“羊皮西坑1号”。我不自觉地加快了步法,想到老者那壶香茶,想到老者呱蛋山沟沟的故事。……四周静悄悄,静得我听见了门前几只飞舞的小蜜蜂发出:“主人不在家,主人不在家。”的呼喝声。陈旧的大门挂了一把旧锁头,从落满灰尘看很长时间没有人来过,门牌歪斜地挂在门框上——“苏红乡-羊皮坦西坑1号”。2003年前这一带属苏红乡“羊皮坦”村委,现属汀溪乡上漕村委,羊皮坦村还在,行文上“羊皮坦”地名已废止,现以“羊皮坑、羊皮西坑”命名。据说很早以前,曾有人在此晾晒羊皮,故得名羊皮坦。这一带曾是老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有组织活动,是泾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第一任县委书记吴小凤,当时以教书为掩护在这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元月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在羊皮西坑,时年36岁。今来时纪念碑正在维修,高耸的纪念碑在群山环抱中静静地伫立,好像在聆听,昔时的战场如今已是青山绿水,归为静寂。
“斯人已去矣,后常嗟乎!”我们不知道吴小凤身前可知身后事,可知80多年后他为此奋斗的信仰。有人说人类有两个宇宙空间,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灵魂,肉体消失了,但灵魂常在。还有人说没有人会死,只是换个身体重新体验人生。最近无意中看了作家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小说讲述了一个“此岸的世界,彼岸的视点”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人类肉体身后还有一个祥和的家园,一个明亮的天空,一个乌托邦式世界,在那里感到像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天骏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世上从来不缺与命运叫板的人,吴小凤就是这样的人。他是真正的勇者,为了一种责任,一种信仰,敢于与不公较真,为埋葬那个没落的世界他坚韧与勇敢,无论多么艰难与困苦,他都要成为那个时代的斗士,渡自己到想去的那个彼岸。
骑行羊皮西坑带了一只新买的充气泵,没想到带的第一天用上了。在距苏红水库不远处,见几位骑友撅着屁股围观一辆车,原来一骑友车扎胎了,骑友四海正要补胎打气。我兴奋地说:“好家伙,没想到新买的充气泵今儿用上了。”一阵阵突突的轻微声,几分钟后45psi压力被充气泵灌进了那付车胎,饱满硬扎扎的。见没我的事,收起充气泵与另一骑友先走了。没想到这一离开很长时间没见四海与那位骑友赶上,途中我打了一次电话询问。原来匆忙中他补歪了内胎孔洞,骑行了不远发觉车又漏气,不得不停下第二次补堵那细细的孔洞。
有些事有一就有二,有二有可能就有三,不知这现象属不属“墨非定律”范畴。中午在苏红午饭后,准备返回时,四海发现自己爱车也中招了,一根细细的钢丝热情与他的外胎接吻。钢丝扎的不深,车胎气泄漏得不是很快,补足气可骑行一段路,四海说:“赌一把,补足气一气呵成骑到家。”充气泵又是一阵阵轻微的突突,几分钟后45psi压力被充气泵灌进了那只被细钢丝亲吻过的车胎。
四海用手试试了车胎充实度,头也不回地跨上爱车绝尘而去,我在后喊道:“到了古坝你就赢了!”古坝有公交车,漏气骑不了,不想补胎可坐公交回家。
都说“事不过三”,四海是不是不想第三次补胎我不知,四十分钟后四海在微信语言道:“到家了!”24公里路程四十分钟到他够快的。后来他告诉我,如要补的话今天要补四次胎,哪第三次他给谁的车补胎呢,他没有说我也没有问,估计是那骑友的车胎一洞他给补了三回。
意大利有句谚语:“有二必有三。”谚语起源于古老的斐波那契数列,科学不迷信。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一旦发生了两件不好的事,那你最好还是小心一点,说不定第三件坏事马上就来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你错过了两个机会,那你耐心地等一下,说不定上帝会降给你第三次机会。
羊皮西坑骑行对我来说属处女行,全程77公里,运动时间4:06,全程时间7:28,均速19kw/h,累计上升853米,累计下降838米,最高海拔440米,共有27名骑友参与,其中2名骑友因故中途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