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溪河上的石桥

分类: 影像记 |
要说藤溪河,榔桥许多人不知道,要说就是丙子山那条小河,很多人都晓的……
不要小瞧了这个名字有点古韵味的小河流--藤溪河,史上最有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北宋人王安石,一次路过此地,正逢冬季,天微明见藤溪河上石桥上布满一层厚厚的白霜,晨曦中忽明忽暗村落,升起淡淡的炊烟,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从脚下伸往远方,多少年后王安石回忆起这段情景,吟出了“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翠岭明月中”的诗句,让不为人知的藤溪出了名,在以后几百年来,这条溪流引吸了不少经过此地的文人墨
藤溪河源头是黄兖(读zhǐ)山,经过唐村、丙子山、朱家门、王家桥、张家屋最后汇入徽水河的支流--榔桥河,这条小河流虽然不长,因处于古宣州通往歙州的古驿道上,南来北往的商人很多,使之这条不太长的河流上架设不少用石片砌起的石桥。
时光流逝,春秋迭易,岁月轮回,900多年过去了,河还是那条河,但桥不一定还是那些桥了……
现就在丙子山一带还尚存三座石桥,具体他们建于那个年代可能是无法考证了。


这座石桥名叫杨树桥,这桥位于朱家门与共和村之间,是两条长石条插入河中作为桥墩,用十多块麻石条搭起来的双孔石桥。这桥曾经是附近几个村落的村民到榔桥镇必经之路,记得童年每次到丙子山外婆家去,到了这座桥母亲告诉我,外婆家快到了。现在经过这座石桥的路基本上被废,已经被村村通代替了。



这是第二座石桥,位于共和村前,名叫木桥。明明是石头桥,怎么叫木桥呢,可能以前是一座木头搭的桥,后再用麻石条代替木头搭的桥,但人们习惯还是叫老桥名。


每次来外婆家我都喜欢来这儿走走,站在桥上望着脚下叮咚那流淌河水,爱听听那些流水声,那声响有时似像在叙述一首诗,有时似像在畅叙一则故事……

在木桥的上游不远处,一个叫上村的村落边,也有一座石桥,当地人叫弓背桥。


弓背桥是地道的石拱桥,是用一块块方正的石片砌起来半月形做桥梁,利用桥自身的重量稳固桥体,据《水经注》记载,大约在公元280年就有石拱桥了。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如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能上天。实际上河面上架设的座座石桥也是现实中的道道彩虹,让人们方便了生活与旅程……,这种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且结构坚固,有的石拱桥虽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雄跨在江河之上。


这座石桥名叫杨树桥,这桥位于朱家门与共和村之间,是两条长石条插入河中作为桥墩,用十多块麻石条搭起来的双孔石桥。这桥曾经是附近几个村落的村民到榔桥镇必经之路,记得童年每次到丙子山外婆家去,到了这座桥母亲告诉我,外婆家快到了。现在经过这座石桥的路基本上被废,已经被村村通代替了。



这是第二座石桥,位于共和村前,名叫木桥。明明是石头桥,怎么叫木桥呢,可能以前是一座木头搭的桥,后再用麻石条代替木头搭的桥,但人们习惯还是叫老桥名。


每次来外婆家我都喜欢来这儿走走,站在桥上望着脚下叮咚那流淌河水,爱听听那些流水声,那声响有时似像在叙述一首诗,有时似像在畅叙一则故事……

在木桥的上游不远处,一个叫上村的村落边,也有一座石桥,当地人叫弓背桥。


弓背桥是地道的石拱桥,是用一块块方正的石片砌起来半月形做桥梁,利用桥自身的重量稳固桥体,据《水经注》记载,大约在公元280年就有石拱桥了。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如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能上天。实际上河面上架设的座座石桥也是现实中的道道彩虹,让人们方便了生活与旅程……,这种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且结构坚固,有的石拱桥虽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雄跨在江河之上。
一座古桥就是一段历史,每一座古桥都有一个故事,桥的变迁史可以说就是当地的一段发展史,桥是历史的记录与见证。
前一篇:一座镶龙的石桥--龙桥
后一篇:骑隆培-爬松树岭-穿越九里岭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