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这天约不到人骑车,只好一人骑一个短程吧。
到什么地方呢,寻思一下还找一条没有走过的路,增加新鲜感。
7点半一人出了小区,直接往榔树口方向骑,今天是好日子,一路婚车来来往往不少,也许是我骑车跟他们一路不停的追逐吧,婚车上的摄像师不时把镜头瞄准我……

过了榔树口在摇头岭我就拐进一条小道,不远就到了一河边问了问路人到“窑峰”的方向后,就一头就扎进
去了……


路面全是用小河石与细沙铺成的土道,虽然没有水泥路骑的快,但山地车走在这路面的优势显示出来了,骑的那个感觉就是那个爽。


一路见到不少这样式的新房子,在青山田野之中显得很安逸、和谐,正如陶渊明所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前面那个村落就是我要到的“窑峰”,他是琴溪镇的一个小山村,位于琴溪河东岸,距县城12公里,向北通蔡村镇,向南通晏公的摇头岭,向西通琴溪镇,在这个村落里有一个古窑址,面积约200平方米,瓷片,窑具堆积形成一座高约10米之“窑包”,考证系宋代民窑遗址。

本来想到古窑址看看,而无意闯进了一个叫“老虎洞”的风景区,开始以为是一定是有意思的景点,然而(兴)幸匆匆而去,一看一点意思都没有。






所说的“老虎洞”我也没有看到(那两个小山洞不会是所说的老虎洞吧),可能还在半山腰,我是没耐心上去了。


从“老虎洞”出来后,看看快到中午了,当时有三条路可走,一条是原路返回,一条是向西到琴溪的“老油榨”回家,另一条是继续原计划向北前行,就在犹豫不决时,我随口问了两个小学生“旵山”怎么走,小学生指了指向北的方向,我跨上车向蔡村的方向前行。
“旵山”位于东县城东北方向,“旵山”的夕照是泾县古代八景之一,古代好多文人墨客为此洒墨作诗。我知道今天去“旵山”可能行不大,我要把大概位置找到。



路上遇到不少相互串门的人们,他们的脸上挂满喜悦,有的家门口停了不少小汽车,有的车身灰尘很厚,一看就知跑了很长的路程。






拍完这张“猫石”村的小孩子们的合影,相机就没电池了,此时肚子已经饿的咕嘟叫了,可悲的是我以为自己没有带钱,一路不敢买食品充饥。最不幸的是快到家了,车子后胎被扎通,虽然有补胎工具,但没有打气工具。
还最不幸的是今天上午在补车内胎,从一个洞到最后变七个洞补了五个疤,这是后话了。
这条线路我查了查,好像没有人骑过这条线,过段时间再去一骑,真是一条不错的线路。
-------写于10月2日下午17点15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