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又是一个星期日,今天是紧紧围绕的两座大坝而骑行。

这两大坝一个是溪口大坝,另一个就是陈村大坝。
这次整个骑行来回是104公里,难度中等偏下,但中途就有一个蓝山岭骑行有点发怵,就如弋江樵夫说的“哥爬的不是坡,流的是汗”。


溪口大坝位于泾县30公里处,也是连接茂林、桃花潭的交通枢纽。


这个大坝建于1973年,它把青弋江水截住引到干渠去灌溉良田、航运、发电,汛期还可以控制泄洪量,大坝全长近300米,14孔,是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
这座大坝,是泾县的百姓们用肩挑出来的,当时没有大型施工工具,只能靠人海战术来建设,当然也是当年搞建设的特点。我记得我俩个舅舅当年也在这个工地上,我和弟弟从茂林步行五公里来看他们,在那儿吃了一顿十分可口的午饭,至今我还记得那饭菜香味。

溪口大坝库内,湖水幽深澄澈,群山环抱,流芳叠翠,水光山色,犹如人间天堂景象,具有东方的瑞士光风之美称。听说这里将要打造成绝版的“江南喀纳斯”,但愿不是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注:“喀纳斯”是蒙古语,意思是高山下的湖泊的意思。)

溪口原来是个小村落,大坝建成后,整个村落都搬迁了,七十年代,重拍的彩色影片《渡江侦察记》有部分镜头,就在这拍的,湖水干枯后我们还能看到影片中那座桥的遗址。

桃花潭镇原称水东、陈村,1999年更名为桃花潭镇。

文昌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怀仙阁---为怀念诗仙而建阁亭。
江水的枯萎,消弱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气势。

蓝天与白云,青山与绿水,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桃花潭镇过桥左拐,沿着一条水泥公路约三公里就是陈村水库大坝。


原准备在这里用午膳的,然而什么都没有,好在我媳妇给我们准备了应急食品---黄瓜。黄瓜还真不错,又解渴又顶饱。



陈村水库是1958年兴建,当初由苏联专家援建,因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大坝中途停停建建,真到1971年开始蓄水发电,水库拦截了黄山、九华山水系与青弋江、舒溪、秩溪、浦溪、麻溪、陵阳等多条河流。
水库的拦河大坝是一座混凝土重力拱坝,坝高 76.3米,顶宽8米,底宽53.5米,坝顶弧长419米。大坝两侧有左、右溢洪道,左岸有上坝公路,右岸有双轨过坝筏道,发电厂房设在坝后。
听我外婆说,大坝在开始修建时我大舅曾经在那里上班,后1962年农村包产到户,因外公去世的早,我母亲和小舅舅都年小,外婆家里没有劳动力,做为长子的大舅不得不辞职回家种田。外婆在世时时常说到这里就偷偷的抹泪。
大约在1970年左右,我表哥也在大坝上班,那时叫水电部第十四工程局,简称“十四局”。表哥以前在北京军区铁道兵某部服役,听说曾经参加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天安门的修缮工作。他可能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批农村户口退役兵真接上工矿企业工作的人了。现在他和我谈起这事说很庆幸,当年的战友只要是比你早走一年或晚走一年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现在都在农村。
(注:当年我国义务兵退役安置政策是:城镇户口的进工矿企业;农村户口的回农村)

实际我在八十代中期一次从部队回家休假,由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带进去参观过,我这位同学的奶奶就是在皖南地区大名鼎鼎的“曹妈妈”,她曾舍生忘死地掩护并照料红军干部李步新,把四个儿子中的三个儿子送去参加革命先后都牺牲了。解放后,李步新多次到泾县探望这位革命母亲,并将她接到北京家中奉养。
这次我们来这里没有打扰我这位同学,一是星期天;二是因世博的原因,电站安保等级高,就不给他添麻烦了。

因库区水面积绝大部分都在原太平县境内,因此叫太平湖。太平湖湖水面积有88.6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7倍,东西长6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6公里,正常水位为117为,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70米,最宽处有7千米,最窄处不到150米,可蓄水量是28亿立方米,它是安徽省内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因时间关系,我们这次没有上游船,约定下次与家人一起来畅游具有“东方日内瓦”之美誉的太平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