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2014-09-27 12:58:59)
标签:
情感 |
分类: 育儿宝典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
全面提高
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低段学生要求,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
言、故事,会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
就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
内在条件。因此,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就此来
谈谈一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
一
)
、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除兴趣外,则完全在于阅读时有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
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不懈地设法运用
一定控制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
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
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
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
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为
此,对一年级孩子,就应教育他们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在所读文章开头、
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例如
:
可以通过查字典给生
字注音,给难词注释、扩词、标小节、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或在难懂的地方
注个小问号。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
思维
;
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为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还应当对
学生进行阅读时边读边想在头脑中画图画的训练
,
也就是使阅读内容能迅速地联
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视觉、形象、触觉、听觉等感官印象和语感能力,唤起
再造现象。这样有利于加强阅读材料的感染力,唤起再造想象,又易于集中阅读
的注意力。
(
二
)
、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因此,对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
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
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
。
(
三
)
、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都富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只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
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一年级学生广泛阅读
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1
、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兴趣是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
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而阅读兴趣的产
生,首先必激发学生有阅读的需要。当学生原由的认知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
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的新的阅读需要。由于一年级孩子本身的认
知面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必通过
多种途径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如①教师引读
:
由于一年级学生自我的选择能力
还不是很强,教师可以不失时机跟孩子们一块儿阅读一部好书的开头,引起他们
的兴趣。如老师有声有色的跟学生一起背
《三字经》,并做简要的解释,学生
马上就会捧着
《三字经》背起来,比老师还快走一步。
2
、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
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
、
琅琅上口的读物
,
如童话、
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
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
;
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
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以篇带片,
扩大阅读范围,激发阅读的欲望。
(
四
)
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课程标准在
"
基本理念
"
部分就强调应
"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
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
"
厚积
"
才能
"
薄发。没
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
好语文。那么语言的积累就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从一年级开始就该注
重阅读的积累
,
日积月累
,
不会做诗也会诵
。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
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
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总之,从一年级开始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
兴趣。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阅
读,在阅读申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