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印象:温馨快乐年后十五天

(2012-02-06 08:32:21)
标签:

大沟

压岁钱

面灯

灯笼

火神庙

杂谈

分类: 往事如烟

    一早听得鞭炮声声,知道已是春节后的十五——元宵节到了。年味本来已经淡薄,过了今天就一切全无,留在心底的唯有船过水无痕般的印记罢了。而早年过年的印象不同,年前忙活的情景自不必说,年后也颇有情,深藏在心底,永难抹去的。

 

    大年初一照例是全天无需劳作的。从半夜村庄里就此起彼伏响着鞭炮声,一早却很少有赖床的。因为要早起给长辈拜年,“@@(称呼),在这给你拜个年吧!”受拜的人马上伸手搀扶,或是喊着家里的孩子搀扶。“磕啥磕,到屋里来暖和暖和。”于是家里花生瓜子炸果之类拿出来款待。也有长辈等着晚辈给自己磕头的,晚辈们跪在地上,磕了头后,坐下来聊会,或是直接说声“再溜溜。还没溜过来呢”走了。我家在村里辈分高,奶奶却最讨厌大年初一有人来给她磕头拜年,关上外大门。不过这阻挡不住热心的晚辈,总要有人打开外门,到院子里喊着给我奶奶磕头。我给长辈拜年回来往往就到奶奶院子里去招呼,拉人不磕,给人递烟,让人进屋。下午就没事了,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打牌。小孩子们就游戏、放炮的了。

 

    初二开始走亲戚,一般是去外公外婆家,顺带着把舅舅家也走了。那时节拿得东西值钱的少,通常是两包白糖、两包糕点。女儿带孩子走趟娘家总还是满满当当一篮子,大馍、丸子、饺子馅充数。压岁钱很少,舅舅家给的压岁钱其实还是要返还给他们家孩子,有时还要涨上点,感觉不合算一方,也就提出谁都别给谁家孩子压岁钱了。印象中我只挣过姥姥给的压岁钱。1元、2元,后来也升至5元过。初三、初四到姑姑、姨妈家去,这亲戚也就算走差不多了。有人家亲戚多,路子远,往往要走到初七初八的。只要没过十五,就不算晚,村里人都这么说。

 

    初七晚上,我们那有放火把的风俗。用找个木棍,周围围上玉米秸,然后在玉米秸周围在缚上豆秸或是麦秸,捆绑结实。有的还在里面加上小鞭炮。天刚擦黑,点着后高举着向东边大沟东的火神庙跑去。火神庙不知那朝代的事情了,印象中就不曾有过。据说这活动是送火神的,大概是做了这之后,一年之内就不会发生火灾。小孩子们呼喊着向前,高擎火把,如同马拉松赛跑,那场面想来还是颇为壮观的。引得大人们也往往前来观看,凑热闹。

    初七过后就盼着十五了。那时家乡人还不清楚元宵是个什么玩意,小孩子也就只知道正月十五打灯笼了。纸糊的灯笼形状各异,小孩子从家里挑出来,天气尽管还冷,灯光尽管微弱,大家心底都充满着温馨。除了各式各样的灯笼,还有家里给蒸的面灯,如同小茶盅一般,捏了花边,中间插上棉线,里面盛了植物油。这种灯的最大的乐趣是灯油点完后,面灯可以食用。在那个没有多少零食的年代,可算是极其享受的美味了。有家里蒸了面灯,放在墙头上,故意喊人去“偷”的,被喊的往往是姓“马”“杨”“牛”等有足动物或与之可谐音的,大概可以给家人带来吉兆吧。

 

    往事历历,转眼却已遥远。我不知道现在家乡还能不能找回自己当初的影子,只是想着或许一如往年吧。而此地是不行的,晚上孩子们打灯笼的已经不多,纸糊的灯笼就越发少了。看烟火、放孔明灯,年年照例,今晚也不例外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致敬“鹰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