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征文】愧谈师德:修德先修身

(2010-06-14 10:19:45)
标签:

师德

名利

湘乡派

道家学派

修德

教育

杂谈

分类: 青葱校园

    何謂“師德”?其實不敢妄談。唐時韓愈為《師說》一文,以其好為人師,尚遭世人鄙夷詬病,況吾區區一草民乎?今者征文在即,必稱言師德,其實慚愧。

    言及師德,或以為認真備課、耐心輔導即可謂有師德,或以為不事體罰、不有償家教即可謂有師德,甚者以為討好領導、撈點名利即可謂有師德。誠然,前兩者為師德之必不可少,後者雖名之不德,卻為實用。試看今者優秀教師、骨幹教師果能為教學之模範乎?黨員教師、師德標兵果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者豈止一“柑”(典出劉基《賣柑者言》)!悲夫!

    今日之世,人多浮躁,心不似古,但重名利,不重道德。人讀至此,有勃然變色者否?必為正人君子之流,致敬致敬!接受致敬之余,且望捫心一下足矣。

教師,神聖稱呼也。師德,豈容簡單說教乎?縱無師德,請客送禮,榮譽到手不過一廢紙耳。師德者,教師之精神、內涵、文化品位之體現也;師德者,需培養、需教育、需自修。以余而觀,修德需先修身是也。http://www.sxgd.net/shaoxin/images/793f2f9b-ec19-47b2-8974-2a54186852ef.jpg

    何以修身?曾國藩於此有五字:誠、敬、靜、謹、恒。誠,誠實,誠懇,為人表裏如一者是也。敬,即敬畏,不無法無天,有敬畏心。於內心不存邪念,於外表端莊嚴肅者是也。靜,心、氣、神、體皆處安寧放松之態者也。謹,言語謹慎,不言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者也。恒,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者也。五字最高境界為“慎獨”,即人應慎地自處,無人監督,亦能嚴格自律也。天下之大,曾公而外能如此者幾人?吾輩天資雖愚,勉力而為而已。竊以為能學得曾公之法修身,即可悟得為師之道。工作教學一線十余載,於為師之法亦有悟得,不為達乎聖賢,惟盡心而已。自以為一以貫之,課堂張弛有度、師生相處融洽,上可不違反法律法規,下亦不姑息怠惰頑劣;上可不負於教育事業,下亦無愧於學生、家長。

    領導面前,謙恭有禮卻不卑不亢。謙恭有禮者,誠、敬也;不卑不亢,最需謹慎者也。曲意阿諛,不唯為同事所恥笑,學生亦有不齒者也。曾見某校校長,遇上級則諂媚如搖尾之犬,見下屬則暴虐如嗜血之狼,不過幾年,人幾鋃鐺入獄。此人既無師德,何為一校之長?酒場之上,領導上座,下屬畢恭畢敬為應當。今者時觀觥籌交錯之間,人多視領導如帝王,乃至男如太監、女如嬪妃,誠惡心至極也。為師尚且如此奴性,他日國人對外,豈不顏面喪盡!

    學生面前,笑臉相迎卻當怒則怒。笑臉相迎者,誠、敬也;當怒則怒,最需謹慎者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師首當愛生。學生家境不同、家教不一、天賦不同、性情不一,然多單純,需以單純之心相待。如此心心相印,學生必親其師,授之,必信其道也。既當違紀之時,若當怒不怒,必不利學生警醒,教之不嚴,師之惰也。怒需有度,言勿過激,行忌體罰。見生不器,不怒之師,為德不強;怒而體罰,難以自保。鼓勵多多、批評少少,多笑少怒,怒後寬心。

    家長面前,察言觀色當盡力疏導。察言觀色者,誠、敬也;盡力疏導者,最需謹慎者也。家長不似領導、不似學生,偶爾一面,對其性情、背景不甚了了,不知其意冒然進言,誠不智也。家長或怨孩子、或怨學校、或怨教師,等等不一,問明緣由,因勢利導,避免沖突且促進配合,為教育不可或缺之橋梁也。

    名利面前,淡泊相待卻當仁不讓。淡泊相待,誠、敬也。當仁不讓,最需謹慎者也。名利本身外之物,需從內心認識,不易也。唐有宿州太守陳蟠,因貪贓被處死時,索筆題詩:“積玉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五年榮貴今何在?不異南柯一夢中。”四句小詩,言簡意賅,一語道盡人生。然需當仁不讓,以鬥爭求團結之所需也。不見單位有默默奉獻職工,向來與世無爭,名利亦向來無問津乎?當仁不讓若不謹慎,不惟自身名譽受損,周遭同事豈不憤怒?調控不滿情緒,自尊心不可無;平衡工作壓力,競爭心不可少。如此而已。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90319/001ec949f8470b2c4f3911.jpg

    以上所雲,若無曾公所言之“靜”,則不能坦然面對;若無曾公所言之“恒”,身體早已疲憊,何談精神之“靜”?既“靜”且“恒”,逢大難心存靜氣,見邪惡身不畏懼,與余所未能也。需慎獨自警潛心靜修也。

    老子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以是無德(《第三十八章》)。師德,豈供余鄙俗之輩顯擺之物?惟守住心靈凈土,老老實實為師;守住門前老井,平平淡淡生活耳(典故出自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口井”故事)。古人有言:窮則獨善其身。修身而外,齊家,治班,平頭百姓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