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看网上有不少对赵本山小品的恶评,评论矛头主要是说赵今年小品《捐助》歧视寡妇。自古“寡妇门前是非多”,更何况现在人们思想解放,离婚率不断增多,单身妈妈也不在少数。老赵这下麻烦估计又不小。但对于赵本山歧视弱势群体的看法,我内心很不以为然。
想过去春晚节目,赵的小品早一点的如《钟点工》拿马甲说事,搞得马甲这衣服穿也不是,脱也不是,以至于生产经营商大为恼火。1999年堪称经典的《昨天,今天,明天》就拿隔壁吴老二开涮。人家脑血栓哆嗦本来心里够难受了,春晚看小品本想轻松一下,你一句“见谁都哆嗦”,恐怕原本很好的心情给整遭透了。去年小品《不差钱》之后,据说同性恋者对他的一句“屁精”很是不满,后来怎么处理结果就不知道了。如此等等,如果说是歧视,看看赵的其他小品,估计应该还有。
尽管赵的小品惹来众多非议,但并没影响他的小品的受欢迎度。走过近二十年的赵氏小品,从《相亲》到《昨天,今天,明天》,从近几年的“白云黑土”系列、“忽悠”系列到这两年的“不差钱”系列,在一年不如一年的春晚情势下,是赵氏系列小品撑住了倾斜的春晚。不客气地说,是赵本山救了春晚。他把小品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向了极致,赵本山用农民、新阶层等形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点亮了春晚舞台,从某种意义说,观众看春晚就是看小品,小品看的就是赵本山。
赵本山的小品可谓雅俗共赏!有人甚至说他“一张老脸”“不知丢人”,人说他“审美疲劳”、“钉子户”,但是老赵依然是“舍我其谁”的姿态,就说我不知“急流勇退”,不懂“月满则亏”,木头!他舅!你爱咋咋的!
http://photo.southcn.com/bbs/F331222006.1.1.21.29.172.gif小品总是逗人开心,人们怎样才能开心,赵本山可谓是熟知大众心理。就因为这样,其小品中包袱才能一个接一个,让笑声此起彼伏,掌声接连不断。应该说,赵本山小品的生命线是语言,他那一口地道的辽北方言,因其特有的语法、语音、语汇而具有一种穿透力,他一张嘴就是一串串的疙瘩话、俏皮话、歇后语、练语,包袱抖得特别响,使观众深深地陶醉,他就这样以北方农民独特的幽默、夸张和滑稽瞬间征服了亿万观众。赵本山的语言极具喜剧意识,他在一系列小品中扮演了形形色色的喜剧人物,其年龄、身份、形象、性格各不相同,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人公万变不离其“丑”,扮相“丑”、语言“丑”、动作“丑”,他一本正经地扮演着一个个丑得不能再丑的形象,其结果却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喜剧美。所以,要说符合大众心理,大众什么心理?其一:有人比我丑,我就开心。徐老蔫步履蹒跚大家看了开心,吴老二哆嗦大家看了开心,大忽悠装傻的样子让人开心。其二:有人生活不如我,我看了开心。白云黑土去北京做拖拉机去的听了开心,衣服四十块钱一天租的听了开心,需要捐助的寡妇被捐助给人磕头看了开心。其三:有人比我傻,我就开心。范伟早期与赵本山搭档演出不少小品,也上过几次春晚舞台,但始终没多少人在意他,直到演个脑袋大脖子粗的厨师,智商低被骗买了双拐,突然一夜成名,之后有连年被忽悠,终于开了防忽悠热线,奠定了他的演艺界名角位置。第四,有点黄的段子也让人开心。在《相亲》中,由于认错人,赵本山的老蔫就说“没事儿,就当是姐夫和小姨子闹着玩儿。”在《钟点工》,赵本山就和宋丹丹就什么脱不脱发生误会。有点黄是不?在赵本山 范伟 高秀敏得《心病》中,也有赵大宝的媳妇和范围有勾当的话语;在《送水工》中,赵本山最后得了一顶帽子,还是绿色的,在《说事儿》中,赵本山的黑土也说过,“我天天唱二人转,跟十来个老娘们……”等等。当然春晚舞台,这个是不宜太多的。既然最广大人民都开心,投票也给了赵大忽悠,还有啥说的?学着老赵的话说:我也说了,你也笑了,年年选票你们投我最多,年年春晚大家还盼我出来。事就是这么个事,你说咋整。
如果说是歧视,也不能说是赵本山小品的错,是国民都在歧视,这种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毕竟小品就是虚构的,来源于生活。假如大众都能不歧视弱者,赵的小品也没有市场呀。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自然难以摆脱。
弱者讨饭都被人嫌恶,看各大餐馆饭店吧!弱者找个工作都困难,看领导亲戚吧!弱者找个女朋友都困难,看CGX吧!大家对弱者都有同情心,但同时在参照弱者时候,也都有幸福感。
别装正经把歧视弱者的帽子加在老赵一人头上啊!他不过抓住了大众的心理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