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围城》的人物描写(东篱竹青)

(2009-12-23 20:02:45)
标签:

杂谈

分类: 东篱竹青

     这是以前预备给学生介绍围城时写的一篇东西,卑之无甚高论,供孩子们作文时参考吧。 

 

   《围城》的人物描写表现出了高超的水平,这种高超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它们包含着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上,而且这一特点几乎贯穿了所有的描写,从外在的肖像描写到内在的心理描写,从举手投足的行动描写到一言一辞的语言描写,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肖像描写:

    肖像是一种相对客观的存在,它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就是这个意思。但另一方面,人的肖像又实在与人的内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衣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人的情趣,一个人的神情可以流露出这个人的内心情感。如鲁迅的精典作品《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在讽刺性作品中,作者常常借助肖像描写来夸张地突出人物的形象。《围城》也是这样。

    我们先来看三段文字:

    1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本身是看不出的。

    2最刺眼的是一张彩色的狭长照相,内容是苏小姐拿棍子赶一群白羊,头上包块布,身上穿的想是牧装,洋溢着古典的、浪漫的、田园诗的、牧歌的种种情调。可惜这牧羊女不像一心在管羊,脸朝镜框外面,向观者巧笑。

    3 一位是顾尔谦,是高松年的远亲,好像没梦想到会被聘为历史系副教授的,快乐像沸水似的洋溢满桌,对赵李两位尤为殷勤。他虽是近五十岁的干瘪男人,绰有天真妩媚小姑娘的风致,他的笑容比他的脸要年轻足足三十年,口内两只金门牙使他的笑容尤其辉煌耀目。

    这三段文字,1、2两段描写的是苏文纨。苏文纨是官僚之女,又是大学博士,那张是七月初的《沪报》登的新闻说,“政务院参事苏鸿业女公子文纨在里昂大学得博士回国”。可见她颇有些比人优越之处。作者描写她“身段瘦削”,这是女孩子求之不得的,却转而说她的线条“像方头钢笔划成的”,这就不那么舒服了,这种又板又硬的线条正反映了苏文纨的矜持和自负。而她在像片中那种既装牧羊女又侧脸巧笑的神态,刻画出了她的附庸风雅和骨子里的庸俗。前者以新奇的比喻出之,后者以幽默的素描出之。

    第3段文字中的顾尔谦,其性格地位正好和苏文纨相对照。他没有什么地位,也没什么本事,“没梦想到会被聘为历史系副教授”。为了表现他的这种意外之喜,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近五十岁的干瘪男人”与“绰有天真妩媚小姑娘的风致”这本来毫无可通的两者,现在居然统一到他身上。

    这些描写,一方面是对人物的刻画,另一方面也明显带上了作者的态度、情绪。 

    二语言描写

    常言道:听其言,观其行。又道:言为心声。当然,也说过:口是心非。不过总起来,一个人说什么话,是与其性情品质等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语言描写。《围城》中的语言描写极能抓住人物个性。

    赵辛楣在馆子里请客,客中有位哲学家褚慎明。我们注意一下褚慎明的语言:

       慎明把夹鼻眼镜按一下,咳声嗽,说:“方先生,你那时候问我什么一句话?”

       鸿渐胡涂道……

        “苏小姐还没来的时候,”……“你好像问我研究什么哲学问题,对不对?”对这个照例的问题,褚慎明有个刻板的回答,那时候因为苏小姐还没来,所以他留到现在表演。

         ……

       “这句话严格分析起来,有点毛病。哲学家碰见问题,第一步研究问题:这成不成问题,不成问题的是假问题pseudoquestion,不用解决,也不可解决。假使成

问题呢,第二步研究解决,相传的解决正确不正确,要不要修正。你的意思恐怕不是问我研究什么问题,而是问我研究什么问题的解决。”

        方鸿渐……说:“辛楣兄,我只在哲学系混了一年,看了几本指定参考书。在褚先生前面只能虚心领教做学生。”

        褚慎明道:“岂敢,岂敢!听方先生的话好像把一个个哲学家为单位,来看他们的著作。这只算研究哲学家,至多是研究哲学史,算不得研究哲学。充乎其量,不过做个哲学教授,不能成为哲学家。我喜欢用自己的头脑,不喜欢用人家的头脑来思想。科学文学的书我都看,可是非万不得已决不看哲学书。现在许多号称哲学家的人,并非真研究哲学,只研究些哲学上的人物文献。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该叫‘哲学家学家’ philophilosophers。”

         鸿渐说:“philophilosophers这个字很妙,是不是先生用自己头脑想出来的?”

         “这个字是有人在什么书上看见了告诉Bertie,Bertie告诉我的。”

        “谁是Bertie?”

        “就是罗素了。”

         世界有名的哲学家,新袭勋爵,而褚慎明跟他亲狎得叫他乳名,连董斜川都羡服了,便说:“你跟罗素很熟?”

         “还够得上朋友,承他瞧得起,请我帮他解答许多问题。”天知道褚慎明并没吹牛,罗素确问过他什么时候到英国,有什么计划,茶里要搁几块糖这一类非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方先生,你对数理逻辑用过功没有?”

         “我知道这东西太难了,从没学过。”

          “这话有语病,你没学过,怎会‘知道’它难呢?你的意思是:‘听说这东西太难了。’”

        辛楣正要说“鸿渐兄输了,罚一杯”,苏小姐为鸿渐不服气道:“褚先生可真精明厉害哪!吓得我口都不敢开了。”

    慎明说:“不开口没有用,心里的思想照样的混乱不合逻辑,这病根还没有去掉。”

……

    这一段精采的语言描写,把董慎明道貌岸然、故作高深、哗众取宠、庸俗不堪的性格和品行揭示得体无完肤。

    三行动描写

 《围城》的作者有着细腻而深刻的观察力,善于抓住人物的一举一动,加以夸张、幽默的勾勒。试举两例:

     1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李梅亭多喝了几杯酒,人全活过来,适才不过是立春时的爬虫,现在竟是

端午左右的爬虫了。

    2胖女人一手拍怀里睡熟的孩子,一手替那女孩子搔痒。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子,掐死了,叫孩子摊开手掌受着,陈尸累累。

    这两段描写,一段是概括性的,一段是具体到某个动作。前者,作者表现人物动作时,有对照,有发展,以“冷血动物”“爬虫”作比喻,由“冷血动物”到“蠕蠕欲活”的“立春时的爬虫”,再到“端午左右的爬虫”风趣传神地活化出了李梅亭的神态动作。后者则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写胖女人抓虱子的动作,读来如在眼前。

    四心理描写

 《围城》中的心理描写可用“奇妙”二字来概括。心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最容易写空写虚、平淡无味,而《围城》中,作者通过种种手段,把深藏于人内心的东西赋予声色,给人以深刻印象。

   我们来看几段:

   1那女人走了,李先生回身向赵方二人得意地把头转个圈儿,一言不发,望着他们。二人钦佩他异想他开,真有本领。李先生恨不能身外化身,拍着自己肩膀,说:“老李,真有你!”

   2辛楣听苏小姐护惜鸿渐,恨不得鸿渐杯里的酒滴滴都化成火油。

   3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4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碎。

   5拚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一着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思想的线索要打成结又松散了。隐约还有些事实的影子,但好比在热闹地方等人,瞥眼人堆里像是他,走上去找,又不见了。

    1段文字描写李梅亭得意洋洋、自我欣赏的心态,作者不直说他自己得意,而是具体写他如何表现这种得意:拍着自己肩膀,说:“老李,真有你!”其自得之心跳出肚皮,跃跃而动。

   2段文字写辛楣的“恨”,就地取材,不是正喝酒吗?那就让方鸿渐杯里的酒都化成火油!如此生动而又自然,比人云亦云地说“恨不得把他吃掉”效果好百倍。

   1和2两段还带有一点夸张的味道。3、4、5三段文字都用比喻,以我们习见常做体会深刻的一些生活现象来描写心理,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说它奇,奇在我们一般情况下很难把这些生活现象联系起来。说它神,神在经作者这么一联系,我们觉得,呀,真是这么样,简直把人想的写活了。

    统观上面分析,可以发现,在《围城》的人物描写中,共同的特点是生动、新奇、幽默,而幽默的特点尤为突出。作者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加以出色的才华,为我们进行人物描写提供了学习的经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