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记忆传承草根文化
(2022-04-25 11:06:54)
标签:
杂谈 |
寻访历史记忆
王艳萍
2022年4月17日上午,我和朋友驱车到茨芭镇吴寨村走访百岁老人王娇。
吴寨村位于郏县最西边,与汝州交界,由于属于两县交界处,旧时的统治触角比较薄弱,匪患猖獗,附近的群众兑钱修寨防匪患一一改名为邻安寨。
我们几经打听找到老人的家,听到来意后,老人很热情,几度催促七十岁的二儿子上茶、备饭。她头脑清晰,行走时手扶拐杖,生活自理,现于二儿子一起生活。王娇老人说:“我父亲曾是该村的保长,因一起杀人案遭诉讼受牵连,变卖了所有的土地和给我准备的嫁妆进行赔偿他人7500圆大洋。父亲是被冤枉的,可在那个时候没有说理的地方,因生闷气49岁就没了,我三个月后嫁到了丁家。丈夫是黄埔军校学员,临解放时脱掉了军装回村种地。解放初丁家被定为富农,文革时受尽艰难,丈夫死的比我早,我心大,啥事都能看得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哼哼小曲,啥事都没了……”说着说着老人双手打着节拍给我们吟唱起了歌谣。
小虫飞翅膀奓
小虫飞,翅膀奓,
公公犁地婆子耙,
媳妇跟着打坷垃。
走路哩,别笑话,
俺家种哩好庄稼,
高哩是秫秫
低哩是棉花,
不低不高是芝麻。
包哩扁食两头尖
大年初一头一天,
包哩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团团转,
金勺盛,银碗端。
端到院里敬老天,
敬哩老天怪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喊小妮。抱猫来。
出律出律滚下来。
这是101岁的王娇老人吟唱的歌谣。这些传统歌谣见证了郏县的沧桑历史和厚重文化的积淀过程。听老人吟唱是享受,更是幸福。
郏县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它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郏县县域内的一种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它植根于最基层的百姓生产、生活;流传于城乡、田间地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散落在民间。民间歌谣从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百姓生活,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情感的诗意表达,它劝导人们积极向善、向上、勤劳勇敢。它句式多样,字数行数不限、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易学易记,是人民口承文学的一个门类,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
民间歌谣文化价值非凡,从不同角度给人以启迪。
我和爱人经过15年的努力,开车走遍了郏县的村村寨寨,开展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老艺人。在收集过程中发现大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艺人吟唱,能记住一两首的年轻人廖廖无几,少儿更是少至又少。在走访中我们录音、拍照、录视频、整理口述档案、留存资料。收藏将要遗失的民俗老物件,如: 纺花车,铡刀,耧,台灯,煤油灯等,整理这一将泯灭和消亡的民间文化。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当下抢救、挖掘、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随着时代发展,受工业化、信息化的影响,传承环境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冲击,歌谣这一民间文学在流传中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传承队伍老化,使传承存在着文化断流的危险,在一些地方已经无声地淡出历史。
民间歌谣它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史。我和先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把我们祖先留下的草根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