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诗▪酒▪苏东坡!

(2014-09-26 15:59:40)
标签:

杂文

诗酒

文化

苏东坡

文人与酒

    编者按:看到这篇文章,也许你觉得有点长,但是,在编写的过程中,我实在不忍心再删了,看到的越多就越发让我震撼,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伟大,太神奇了!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诗酒文化遗产。我惊叹:倘无酒,中国的诗歌绝对不会有这么美妙

    “使我有名全是酒”----苏东坡的酒中诗情

    北宋诗人苏东坡嗜美食,其饮酒“知名度”虽远不及李白、贺知章、刘伶、阮籍等,但却颇具“特色”,堪称酒德的典范。苏东坡不仅饮酒,还亲自酿酒。他曾以蜜酿酒,写以《蜜酒歌》一诗,并在《东坡志林》中记录过酿造方法。他还酿造过桂酒,写有《桂酒颂》,在序中说:“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世间物也。”他酿酒还作记录,写总结,《东坡酒》仅数百余言,却包含了制曲、用料、用曲、投料、原料出酒率、酿造时间等内容。

    苏东坡爱酒,但没有沉溺于酒。在他的诗文中,也甚少借酒浇愁的内容,他在饮酒赋诗时写下的多是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虞美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持杯遥劝天边月,

  愿月圆无缺。

  持杯复更劝花枝,

  且愿花枝长在,

  莫离坡。

  持杯月下花前醉,

  休问荣枯事,

  此欢能有几人知,

  对酒逢花不饮,

  待何时?

    读东坡先生诗文,每闻酒香扑鼻,然而坡翁却不是极善饮酒之人。他自称,下棋、饮酒、唱曲三事不如人。不善饮酒而又喜欢与人饮得尽情尽兴。所以他的诗文里就每每出现一个“醉”字,因醉得传神,性情中的东坡便醺醺然独步千古了。

    旷然酣饮,是坡翁的至乐。“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酒困日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见其酒醒,便悟得其醉,一醉一陶然之态。逢饮必醉,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醉得手舞足蹈,口出华章,放旷风流者,惟我达人东坡。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万事如花不可欺,余生似酒哪禁泻

  穿花踏月饮村酒,儿使醉归官长骂。

  江城白酒三杯酽,夜老苍颜一小温。

  夜吟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荫。

  只愧无不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据说,苏轼是中国文人中写酒写得最多的文人。中年之后,他的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酒。在董治祥、刘玉芝编著的《鹤兮归来--苏轼在徐州》一书中,选注了苏轼在徐州的作品共95篇,提到酒的就有35篇。其中选注的诗词有77篇,提到酒的有32篇。比如,“吾一醉岂易得,买羊酿酒从今始”、“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山城酒薄不堪饮、欢君且吸杯中月”、“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喝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等等。

    在《放鹤亭记》一文中,有六处说到酒。其中卫武公作《抑戒》,认为没有比酒更令人荒唐腐败的;而刘伶、阮籍等人却因为好酒而留名后世。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第二段重点本来是讲放鹤的,可苏轼却大讲特讲起酒来,以“酒”做宾,来陪衬鹤。这样,“山林遁士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从历史上看,做过徐州太守的人何其多也,惟有苏公经常与朋友一起登山临水,寻胜访幽,诗酒唱和,以他生花妙笔描绘了徐州的山山水水,并赋予了神气与灵性。

    诗言志,酒载情,在读东坡先生诗文,每闻酒香扑鼻,然坡翁却不善其酒。自称,下棋、饮酒、唱曲三事不如人。逢饮必醉,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醉得手舞足蹈,口出华章,放旷风流者,惟我达人东坡。不善饮酒而又喜欢与人饮得尽情尽兴。所以其诗文里每每出现一个“醉”字,因醉得传神……苏轼的诗文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酒抒怀,充分体现了在徐期间的畅快心情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爱民思想。“但喜宾客来,置酒花满堂”、“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浆肩相摩”、“醉呼妙舞留连夜,闲作清诗断送秋”、“从君学种,斗酒时自劳”等都是例证。

    苏轼“以酒为命”;“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东坡爱酒、醉酒、赞酒,在他的诗词、散文、志记书信里,飘拂着美酒的芳香,描绘了美酒的魅力,刻划着他或是人们品酒的神姿趣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眠日亭午”;“酒酣胸胆尚开张”、“道逢醉叟卧黄昏”等等。他还专门写过六篇酒赋,其中《浊醪有妙理赋》,就是不解杯中乐趣的人读将起来,也要被他文中刻划的嗜酒者,那如醉如痴的快活形象所着迷!

    如果说,美酒点燃了东坡文学创作灵感的火花,那他的行旅之思、壮游生活、横溢的文学才华又藉美酒发挥得淋漓尽致。熙宁年问,东坡在杭州任通判,这位助理地方官,一有机会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饱赏了杭州和西湖的旖旎风光。此间,他可谓日不离酒,不是在山上与僧人酌酒话佛,就是携家眷在湖上花艇行拳畅饮,要不然和朋友赴梨园与名伎共宴。几杯下肚,诗兴勃发。公元一千零七十三年春,西湖晴天如碧,东坡和做官的朋友们在湖心亭赏景摆宴,酒方酣,忽然下起蒙蒙细雨。雨中山色湖光奇幻,半醉半醒的东坡为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把西湖比拟绝代美女西施,这首诗至今仍被誉为所有吟咏西湖诗中最当且绝的杰作。

    元丰年间,东坡被贬黄州务农,兼住在乡村的雪堂和城内的临皋亭,他常常抓住种田的空隙到城内小醉一回,而返回雪堂的时候,已是举步晃荡,有时倒在路边的草地上呼呼大睡。某日,他从城内喝酒回来,落日的金辉映照着他走过的黄泥坂,五彩的光圈不断地在他醉眼前摇晃。这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稀泥满坂的小山径,忽地给这位醉悠悠的诗人,获得了情感的寄托和创作的灵感,他一路高歌,成一首浪民狂想曲--《黄泥坂词》。而也是在酒后,这位文学巨匠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的文学杰作。

     东坡一生仕途坎坷,经受了惊涛骇浪。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被朝廷挤出外放杭州。不久,身陷乌台诗狱,获释后又被放逐黄州,晚年更不幸被远谪岭南惠州、儋州。在这拂逆境遇里,东坡 “澹泊自持”,喜乐如常,赏心:“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美酒,浇湮了他遭受政治迫害的郁闷,催化了他脱然超俗的幻想。他尽杯中酒,爱群好友,广泛交游,积聚了人们的智慧,撷取了多娇江山的灵气;他悟得酒从米出,虔诚地祈祷上苍保佑农民年年有好的收成,免遭饥疫,好让酒家有米酿酒赊给穷困的酒客。东坡乐在怀中,失意而“不失其正”。他觉得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有过兴衰和不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也把自己的兴衰和不幸归入历史的长河中,“胸中泊然”,“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在《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中说,“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苏东坡说自己“我今不饮非不饮,心月皎皎常孤圆。”这是何等的清醒理智!

http://mmbiz.qpic.cn/mmbiz/KB5cKCZVYSHCGAtFgib5GiaicicxsC3s18kovT0AtM7PQG13dic03hvglSyiaQKIibDHYfbA3dyjffQchsQ8ThiaDR6e9g/0

坡把剩酒倒进大缸 阴差阳错制成最早"鸡尾酒"

    趣闻:东坡的“雪堂义樽” 比鸡尾酒更靠谱的佳酿

    东坡对酒不但精晓品尝,还乐于酿造。他热情地向农夫、渔父求教酿酒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实践,积聚了不少制酒的技巧。东坡还把酿酒的方子刻石为记,埋在罗浮山的一座桥下,说让寻仙的人们找到酒方,按方制酒,喝了好升仙。

    当年苏东坡惹朝廷不满,被发放到黄州务农,工资停了,奖金没了,津贴什么的更不用说。他又不会经商,没有来钱的地方,全靠几十亩薄地养活家小,秋收冬种,春耕夏锄,可是家里面却不缺好酒。

    那些好酒当然不是他花钱买的,他买不起;也不是行贿者送的,因为他已不是领导,别人犯不着巴结他;更不是他自己酿的,因为苏东坡虽然懂酒,但不会酿酒。他曾经异想天开,用糯米掺蜂蜜来酿酒,以为酿出来肯定很甜,谁知蜂蜜腐败变酸,糯米长满绿毛,成品酒五彩斑斓,好像夕阳下的臭水沟。他不甘心,大着胆子尝了一口,把肠胃喝坏了,拉稀拉到腿肚子打颤(参见《避暑录话》)。

    那么苏轼是从哪儿弄来的好酒呢?还是别人送的。他是大文豪,文章和诗词驰名天下,好多人仰慕他,所以送酒给他喝,包括黄州周边四五个地市的领导,都把各自辖区内最有名的好酒寄到他家里去。  

    老苏是很爱喝酒的,只可惜量太小。“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参见《书东皋子传后》)。花一天时间去喝,只能干掉半升(五合为半升,宋朝半升约三百毫升),最多相当于一瓶啤酒。领导们前前后后给他送了几十斤好酒,他只喝了几斤,剩下的不舍得卖掉,就在屋里攒着。

    他家北墙根儿一长溜酒坛子,每个坛子里都装着大半坛名酒。到了夏天,坛子密封不好,苍蝇蚊子乱飞,苏轼怕酒坏掉,找了一个大缸,把那些剩酒统统倒进去,盖上盖子,封上黄泥,什么时候来了客人,就从缸里舀酒待客。苏东坡在黄州时给自己盖过三间简易房,房间四壁画满雪景,美其名日“雪堂”,那一缸混合酒就存放在雪堂里,故此老苏为它取名“雪堂义樽”。

    其实苏轼应该顺手从鸡尾巴上拔根毛,“哗啦哗啦”把酒搅匀,然后改名“鸡尾酒”。因为我们知道,大约要到七百年后,纽约某酒馆一个名叫贝特西·弗拉纳根的服务员把几种剩酒倒进一个大容器里,冒充新酒给客人喝,结果鸡尾酒就横空出世了。

    附: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我惊叹:倘无酒,中国的诗,还会这样美妙么!----编者的话

    一、初识诗酒文化:

    正当我闲来无事时,朋友介绍我到诗酒社做编辑工作,当时对诗酒文化认识十分很浅薄,工作只是为了消遣。也许是因为天性认真,做着做着就愈来愈发入道了,用老板的话说就是,“你越来越有感觉了”……然而,中国的诗酒文化之博大精深,是我所想象不到的,我虽不识酒,却喜欢诗。不知不觉真的全身心的爱上了这份工作。上面所编辑的《“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诗▪酒▪苏东坡》就是本编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精心编写的一篇关于诗酒文化的篇章,供诗酒文化的爱好者休闲时欣赏。看到这篇文章,也许你觉得有点长,但是,在编写的过程中,我实在不忍心再删了,看到的越多就越发让我震撼,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伟大,太神奇了!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我惊叹:倘无酒,中国的诗歌绝对不会有这么美妙!  

    诗和酒,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可以说,中国诗歌的起源、发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酒。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自始至终都和酒文化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产生于西周初期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述和描写。人们不禁要问,“倘无酒,中国的诗,还会这样的美妙么?倘无诗人,中国的酒,还会如此的有味道么?”……

    二、再识古茅诗酒:

    认识古茅诗酒还是来诗酒社工作以后,这是诗酒社与元和酒厂合作专门为消费者打造的一款高端酒品。古茅诗酒,产于中国著名酒都、历史文化古镇--贵州茅台镇7.8平方公里原产地核心之元和酒厂。元和酒厂,坚持依"水魂"、"粮精"、"曲魄"和古法"十技"来制酒传道。古茅诗酒,便是其制酒传道完美之结晶,被酒道业内誉为元和酒厂登峰造极之作。因酒质和口感在茅台镇堪称极品,被誉为"茅台镇之尊"。

    由于茅台河谷、赤水河、紫红色土壤、微生物群以及本地原料的无法克隆,便使古茅诗酒具有天赋的不可复制性。故"离开了茅台镇,就产不出古茅诗酒"。

    中国食品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白酒协会会长马勇对古茅诗酒给予了高度评价:此酒酱香突出,味道优雅细腻,干净醇厚,没有邪杂味,具有饮后不上头,不口渴,不易醉酒之特点。为茅台镇之上品酒。喝过的都说好!喝者如是说:众香皆妙,独爱酱香,遍尝百酒,只饮古茅。

    饮者之感慨:(作者:诸葛先生)

  月华渐满又中秋,宝鉴回看雪满头。

  但吟千古茅诗酒,清风明月一扁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