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放疗对宫颈癌化疗实施的干扰
王 旭 医师
安徽省肿瘤医院(省医西区)
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
(合肥)
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标准,Ib~IIa期宫颈癌首选手术治疗,辅以放疗;IIb~IVa期宫颈癌首选放疗,辅以手术或化疗。也有一些IIb期患者先行宫颈癌根治术。
放疗是宫颈癌主要的治疗手段,对局部晚期宫颈癌首先进行腔内放疗(Intracavitary Irradiation,ICRT)或先期化疗,可降低宫颈癌分期,从而提高手术根治率,对于复发的宫颈癌患者,姑息性放疗可以起到缓解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期到作用。
放疗骨髓抑制、腹泻、放射性盆腔炎及膀胱炎等并发症,给患者生活质量及后续化疗带来问题 ,影响到化疗药物的疗效及疗程。宫颈癌放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照射剂量、分次剂量、照射体积、局部解剖条件、正常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当正常组织的受量达到其耐受限量时,将会出现放射并发症。
盆腔放疗常见的并发症有直肠反应: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腹痛、黏液便、甚至黏液血便,多在腔内放疗数次后出现;膀胱反应:轻微反应仅表现为尿频,明显反应则可出现尿急、尿痛;黏膜反应:早期黏膜反应不明显,达到一定剂量后,黏膜可充血、水肿,外阴、尿道口上皮反应明显时可出现疼痛,黏膜表面可有白膜形成;骨髓抑制:放疗开始后血象即可改变,首先是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出现较晚,红细胞最不敏感,当红细胞减少时,往往全血细胞均减少;宫腔积液:主要在腔内治疗过程中及结束后由于颈管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及颈管粘连、狭窄、萎缩,导致宫腔积液,在此基础上并发感染,出现宫腔积脓。
宫颈癌化疗主要药物有铂类、氟尿嘧啶类及紫衫类。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不同环节,抑制DNA分裂增殖能力,从而起到对肿瘤的治疗作用。顺铂主要作用部位在DNA的嘌呤和嘧啶碱基,抑制DNA的合成。5-氟尿嘧啶抑制DNA合成所需叶酸、嘌呤、嘧啶的合成代谢,致肿瘤细胞死亡。紫杉类结合微管蛋白亚单位,阻断细胞骨架蛋白甙解聚,阻断有丝分裂。
宫颈癌放疗影响并阻滞化疗顺利实施的主要并发症是骨髓抑制。成人骨髓造血器官主要见于全身扁平骨、肱骨及股骨近端,正常情况下,骨髓内细胞的增殖、成熟、释放与外周血中粒细胞的衰老、死亡、破坏和排出呈恒定状态,放疗时中-高剂量放射线对盆腔的局部照射破坏了这种平衡,对骨髓具有高度毒性,通过引起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ntic progenitor cells,HPCs)的耗竭而导致急性骨髓抑制,同时还可杀伤粒细胞引起染色体的改变,通常在放化疗结束后很短时间内发生,白细胞减少多发生在放疗开始第2周后,血小板减少主要出现在放疗后期或结束时,可以通过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促进骨髓造血恢复。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大量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杀死正常骨髓细胞,尤其是粒细胞系,从而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甚至全血细胞减少。另外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消化道反应,因为盆腔放疗和化疗均能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二者可能会发生协同作用,出现III-IV级消化道反应。
盆腔放疗干扰宫颈癌化疗顺利实施的现象,也可在中低位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的治疗中见到。对放化疗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需要重视。放疗后引起的贫血多数为铁利用障碍,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可解除铁利用障碍,当血红蛋白<</span>70g/L,积极输注红细胞悬液。放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减少活动,防治便秘,控制血压,预防路呢出血,避免使用非载体消炎药或阿司匹林等,避免肌肉注射等有创操作,一过性血小板减少可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白细胞介素-II能减轻患者因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当血小板<</span>20 X 109/L或有出血时可输注成分血小板。放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可采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能刺激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粒细胞分化增殖,促进骨髓成熟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激活成熟粒细胞的功能,延长其寿命,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同时要预防感染,仔细检查并尽可能发现感染病灶,及时处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