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射性肠炎发生机制及治疗

(2012-12-06 14:31:18)
标签:

临床营养学

恶性肿瘤

肠内营养

肠屏障

健康

分类: 肿瘤营养支持专业论文

放射性肠炎发生机制及治疗

 

越来越多的腹腔、盆腔及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多接受放射治疗,约50%发生放射性肠炎,20%-25%患者进展为慢性小肠炎和结肠炎。

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

急性放射性小肠炎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或放射治疗后立即出现,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间断性水样腹泻和里急后重,病理学表现为小肠上皮细胞肿胀或坏死、隐窝细胞破坏、小肠绒毛高度降低及数量减少、溃疡形成、严重的黏膜和或黏膜下炎症反应。由于肠上皮快速的更新,在保守治疗下急性期症状持续到放射治疗结束后数小时至数天,然后快速消失。80%接受腹盆腔放射治疗病人表现出急性胃肠道症状,约20%-40%患者最终放疗后3个月到6年时间内发生不同程度慢性放射性小肠炎。慢性放射性小肠炎主要病理改变肠黏膜萎缩、不典型增生、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管扩张、肠黏膜溃疡形成及进行性肠间质纤维化等,主要表现为肠出血、肠穿孔、局部脓肿形成以及肠腔狭窄所致不同程度肠梗阻等。由于假性肠梗阻、腹泻所致的吸收不良、高脂肪和高纤维素饮食耐受性差等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在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中也非常常见。

发病机制

放射线直接或间接致细胞损伤。直接损伤主要是由于细胞直接吸收高量辐射能,间接损伤由于放射线与组织细胞内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并经由自由基作用引起DNA损伤和复制障碍。具体机制不是非常清楚:

肠上皮自身稳定更新依赖肠干/祖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放射线损伤肠隐窝干细胞,诱导其凋亡增加,肠上皮细胞更新障碍,肠上皮完整性遭到破坏,肠上皮分泌、吸收及屏障功能均受到破坏。

血管内皮损伤为放射性肠炎的起始事件。微血管损伤是早期(炎症性)和晚期(纤维增生性)放射性肠损伤的显著特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特别是内皮的血栓调节蛋白在这些放射性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粘膜尤其是回肠黏膜含有丰富的集合淋巴小结,最易发生放射性损伤,并造成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碍,导致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效应细胞减少,降低肠黏膜抗感染能力。

菌群失调  人体内栖息着约100万亿个健康所需的肠道细菌。微生物菌丛诱发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机制,合力保护宿主并维持肠道动态平衡。宿主的肠道微生物菌丛和内在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参与调解小肠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治疗与预防

    治疗非常困难,减少照射剂量和照射野是预防急慢性放射性肠炎主要方法。

营养支持对放射性肠炎的预防治疗作用   营养支持仅限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改善。肠外营养及其肠内营养包括富含精氨酸、omega-3脂肪酸、谷氨酰胺等特殊营养成分的的肠内营养是否影响肿瘤生长和复发转移尚无高级别证据证实。营养支持尤其是免疫增强型饮食用于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对放射性肠炎的预防和治疗尚需获取研究支持。

有益菌种(Probiotics)及其衍生物放射性肠炎防治作用  乳酸杆菌是最常见益生菌之一。基于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在放射性肠病发病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益生菌及其衍生物作为放射保护剂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临床科研工作者的兴趣。临床试验证实益生菌预防性应用可以减低放射性腹泻发生频率、降低放射性小肠损伤的严重程度。

3.3抗腹泻治疗  抑制胃肠动力药如洛哌丁胺和磷酸可待因是放射性肠炎相关性腹泻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直至今日,只有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实洛哌丁胺减少大便频率,缓解放射性肠炎相关性腹泻。但是抗腹泻治疗仅仅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不能逆转潜在的病理改变,而且腹泻症状可能会在停药后复发。

抗纤维化治疗  己酮可可碱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通过其抗纤维化机制消除放射诱导的肠纤维化。

高压氧治疗  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