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规范的查体计划,有效应对肿瘤复发
(2012-01-19 09:40:49)
标签:
恶性肿瘤保健康复抗肿瘤治疗健康指导健康 |
分类: 肿瘤科普 |
制订规范的查体计划,有效应对肿瘤复发
李苏宜
现在越来越多患者经过一个阶段抗肿瘤治疗后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进入康复阶段。监控肿瘤进展蛛丝马迹,及早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掌控战胜病魔主动权就成为这个时期首要任务。不过,抗肿瘤治疗间歇期的患者往往过于关注对症、“增强免疫力”、抗
建立恰当的长期查体计划,包括查体周期的设计、项目指标及检查方法的准确选择等。一般情况下,根治术后加辅助化疗后,或者化放疗达到完全缓解者,多建议前三年每3-4个月的针对疾病的查体一次,和每年1-2次的相对彻底全面的查体,随着生存时间延长逐渐过渡到每年1-2次的常规查体。荷瘤患者查体频度可以适当高一些,多以病情需要而定而无相对固定的周期设定模式。查体内容大致分为体内病灶搜寻或监控、定性检查,重要脏器功能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血清学或其他生物材料的检测三个方面。搜寻检测病灶多利用影像学手段包括CT、核磁共振、B超、X光摄片甚至PET-CT,也包括使用内镜、腔镜等的直观观察仪器,定性检查是指必要时的再次病理组织学检查或者病理细胞学检测。之所以检测重要脏器功能是因为疾病本身以及反复多次化放疗均可能损害脏器功能,恢复脏器功能也是康复期主要任务之一。由于肿瘤细胞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代谢的异常,导致在肿瘤病人的体液、排泄物及组织中出现某些特异物质在质和量上发生了改变,临床上利用这些异常来了解肿瘤的存在及其活动情况,以利于诊断和治疗,这些与肿瘤相关的物质被命名为“肿瘤标志物”。其用途多样:高危人群的筛查,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原发肿瘤的确诊,当然也包括效果评判和预后、复发检测。以上这些组成的定期查体方案,将依据肿瘤疾病的种类、临床分期、分子分型,甚至接受治疗的过程,伴随疾病等的不同而不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