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2011-06-23 10:58:45)
标签:
放射性肠炎营养治疗代谢调理抗肿瘤治疗肠内肠外营养健康 |
分类: 肿瘤营养支持专业论文 |
放射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孟庆彬,于健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北京 100730)
1.
急性放射性小肠炎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或放射治疗后立即出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间断性的水样腹泻和里急后重等[3]。病理学上急性放射性小肠炎主要表现为小肠上皮细胞肿胀或坏死、隐窝细胞破坏、小肠绒毛高度降低及数量减少、溃疡形成、严重的黏膜和或黏膜下炎症反应[4]。由于肠上皮快速的更新,在保守治疗下急性期症状持续到放射治疗结束后数小时至数天,然后快速消失[5]。据报道约80%接受腹盆腔放射治疗的病人表现出急性胃肠道症状[5]。而接受腹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中只有大约20%-40%的患者最终在放射治疗后的3个月到6年的时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放射性小肠炎[1, 2, 6, 7]。慢性放射性小肠炎主要病理改变肠黏膜萎缩、不典型增生、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管扩张、肠黏膜溃疡形成及进行性肠间质纤维化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出血、肠穿孔、局部脓肿形成以及肠腔狭窄所致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等[2]。由于假性肠梗阻、腹泻所致的吸收不良、高脂肪和高纤维素饮食耐受性差等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在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中也非常常见。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易感因素主要包括高放射剂量、同时进行的肿瘤化疗、既往的腹盆腔手术史、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病史、高龄、女性、低体重指数及吸烟等[8-10]。
2.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机制
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细胞损伤。直接损伤主要是由于细胞直接吸收了高量的辐射能,而间接损伤常常是由于放射线与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并经由自由基作用引起DNA损伤和复制障碍[11, 12]。但是至今放射性肠炎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是非常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肠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凋亡机制:
2.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放射性肠炎
2.3肠黏膜淋巴组织损伤
2.4菌群失调
3.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与预防
3.1各种营养支持对放射性肠炎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对于需要肿瘤放疗的患者而言,一个理想的预防性的小肠辐射保护剂首要的基本条件一是能够维持或增强放射线的抗肿瘤作用,二是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免受辐射损伤并且给药途径简单、安全、效价比高[29]。 2010年Atasoy BM等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证实添加有精氨酸、omega-3脂肪酸和核酸片段的免疫增强型饮食(immune-enhanced diet ,IED)放射线照射前8天开始预处理大鼠,能够明显减少盲肠和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菌落,减轻放射性肠炎组大鼠的胃、空肠、结肠形态学上的损伤。该试验得出结论是预防性应用IED对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抑制肠道某些菌群过分生长是可能的机制之一[34]。苏州大学的研究证实大鼠腹部射线照射前7天给予n-3多不饱和脂肪酸喂养明显减轻放射诱导的慢性肠炎,但是照射后给予同样的喂养却加重了急性炎症反应。Gavazzi C等人在2006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外科手术和家庭胃肠外营养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相关性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证实外科手术和家庭胃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慢性放射性肠炎相关的肠梗阻的治疗都非常重要,但是从长期的营养均衡和生存率来看,对于该类病人的初始治疗阶段首先保持肠道休息和进行家庭胃肠外营养支持,可能较直接选择手术的效果要好[35]。Manda K等在2011年进行的一项体外细胞学研究证实n-3多不饱和脂肪酸除了作为营养成分外,也能够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很可能作为人类肿瘤细胞的放射增敏剂[36]。
但是直至今日,营养支持在放射性肠炎治疗方面的应用任然仅限于对于患者营养不良状况的一种改善。肠外营养及其肠内营养包括富含精氨酸、omega-3脂肪酸、谷氨酰胺等特殊营养成分的的肠内营养是否影响肿瘤生长和复发转移尚无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证实[37]。营养支持尤其是免疫增强型饮食用于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对放射性肠炎的预防和治疗尚需获取研究支持。
3.2有益菌种(Probiotics)及其衍生物在放射性肠炎中的防治作用
益生菌是一种具有潜在的健康益处的活的微生物群,适量的益生菌经消化吸收后通过选择性刺激结肠一到数个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对宿主产生各种有益作用[5, 29]。乳酸菌特别是乳酸杆菌是最常见的益生菌之一。基于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在放射性肠病发病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益生菌及其衍生物作为放射保护剂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临床科研工作者的兴趣[29]。临床试验[38]和动物实验[39]均证实益生菌的预防性应用可以减低放射性腹泻的发生频率、降低放射性小肠损伤的严重程度。
3.3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应用于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主要基于抑制肠道细菌的过度生长[2],但是其抗生素治疗策略更多的是基于经验而非临床试验证据[40]。另外肠道细菌过度生增长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仍然缺乏诊断的金标准[41]。
3.4抗氧化剂治疗
3.5抗腹泻治疗
抑制胃肠动力药如洛哌丁胺和磷酸可待因是放射性肠炎相关性腹泻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直至今日,只有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实洛哌丁胺减少大便频率,缓解放射性肠炎相关性腹泻[43]。但是抗腹泻治疗仅仅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不能逆转潜在的病理改变,而且腹泻症状可能会在停药后复发。
3.6抗纤维化治疗
己酮可可碱和维生素E联合应用通过其抗纤维化机制消除放射诱导的肠纤维化[44, 45]。
3.7分子靶向治疗
Dinesh K. Thotala等首次报道了糖原合成酶-3β抑制剂是一类性的分子靶向防辐射剂[46],并从细胞和动物实验水平证实了糖原合成酶-3β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 Bax 和caspase-3的表达减缓放射诱导的肠细胞凋亡,进而对放射性肠损伤发挥预防作用。但是其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3.8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慢性放射性肠炎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其花费较高,并且需要到具有相当经验的专业治疗机构。Marshall GT等报道了利用高压氧对65例慢性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情况,并把慢性放射肠炎并发的出血作为高压氧治疗的一个重要指征。其结果发现高压氧治疗使得2/3的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获得愈合或显著的临床症状的改善[47]。Huddy JE等报道了一例高压氧治疗缓解放射性肠炎合并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低镁血症的临床案例[48]。目前尚无有力证据支持高压氧治疗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和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3.9内镜治疗
3.10外科治疗进展
由于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外科医生考虑手术干预时仍然是非常谨慎的。手术作为放射性肠炎的治疗途径仍然局限于放射性肠炎引起的急症情况诸如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56, 57]。但是由于放射性肠病接受急症手术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非常之高,有学者更倾向于切除病变肠段,以避免早期和晚期术后并发症[58]。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目前仍然富有争议,尚需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