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肠功能障碍的再认识
(2010-03-17 09:40:17)
标签:
恶性肿瘤肠内营养原理原则健康 |
分类: 肿瘤营养支持专业论文 |
对肠功能障碍的再认识[转载]
肠屏障功能障碍
↓
肠道内毒素、细菌易位
↓
淋巴、门静脉系统
↓
SIRS;Sepsis
↓
MODS
可见,肠道内毒素和细菌易位是应加以重视的问题。它可带来高代谢、MODS和内源性感染(细菌、真菌感染)。从此,对肠功能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营养的消化和吸收,还应包含肠屏障功能(gut
barrier
function)。肠功能障碍的定义应是"肠实质和(或)功能的损害,导致消化、吸收营养和(或)屏障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它参与了机体应激时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被认为是“机体应激的中心器官”,“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动机(motor)”。
肠黏膜屏障功能包含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三大部分。机械屏障包括肠黏膜细胞和细胞紧密连接部、黏膜细胞间的淋巴细胞;免疫屏障包括肠腔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肠黏膜层、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肠壁集合淋巴滤泡和肠系膜淋巴结。肠道系统所含的淋巴细胞占全身淋巴细胞的60%。生物屏障包括胃液、胃酸、胆汁、胆酸、胃肠道黏液、胃肠道原籍菌以及胃肠道蠕动。消化液的pH值和消化功能,不利于细菌的生长。胃酸是胃肠道内最佳的杀菌剂。肠蠕动促使肠道内的废物包括细菌排出体外。
20世纪80年代后,对肠功能障碍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迄今在临床应用中,尚不能如同20世纪70年代对MOF,其后对MODS的各器官功能衰竭、障碍订出评分标准。Fry、Deitch、Sofa、Marshall等评分方案中均无肠道的项目。究其原因是“肠功能多且复杂,难以评分”(1995Marshall语)。
肠功能障碍可分为三类:一是解剖组织的缺陷,如肠大量切除、梗阻、肠外瘘等;二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炎性肠病,胃肠激素分泌不足等;三是肠屏障功能障碍,如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均可造成机体缺血、缺氧、循环障碍,使肠黏膜功能受损。临床上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这一情况,从而产生肠屏障功能障碍,在危重症病人中极为常见。因此,处理肠功能障碍也就成为当代处理危重症的一个重点。
既然肠功能障碍可由于解剖组织、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等引发,故处理上也可以概括为营养支持、维护肠屏障功能和消化道解剖功能重建。
临床营养支持被誉为20世纪后1/4世纪医学上的一大进展。1968年,由Dudrick和Wilmore倡导用腔静脉置管输注营养液。1970年,太空饮食(要素膳)应用于临床后,改变了以往病人因胃肠功能障碍而无法供给营养的状况,带动了病人代谢改变的研究,改善了危重症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了危重病的治愈率,促进了病人的康复。经半个世纪的临床应用,证实PN支持能在病人胃肠道无功能或有障碍时,提供病人能赖以维持生命的所需营养,如超短肠(<30cm)的病人。实践证明,EN支持能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有利于恢复肠蠕动、维护肠屏障功能、改善肝胆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肠襻组织的康复、免疫功能的调控,特别是维护肠屏障功能,弥补了PN支持的不足。因此,当前临床营养支持途径选择的原则是“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完全应用时,应用它”。PN与EN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时,常常两者兼用,互补不足。
肠屏障功能的维护,是当前临床甚为重视的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如临床尚缺乏早期诊断肠屏障功能障碍和肠细菌易位的准确方法。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肠循环不足,氧供不良。改善肠循环和供氧,是任何病人复苏时的首要措施。由于生理上的特点,肠襻循环和氧耗的改善滞后于其他器官,复苏时应注意到这一点,应保持较长的和稳定的循环、呼吸时间。由于肠黏膜细胞具有与食糜相接触才能增殖、修复、生长的特点,故及早恢复EN是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措施。谷氨酰胺(Gln)是生长迅速的细胞重要能量供给者,被称为“组织特需的营养素”(tissue
specific
nutrient),是营养支持中需添加的营养物质。不滥用抗生素、不抑制胃酸的产生、营养制剂中添加益生菌(原籍菌,probiotics)都是维护肠屏障功能的措施。
胃肠道的重建在外科手术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并也都取得满意的效果。目前,微创技术更符合生物学的要求。正如其他器官那样,当肠功能不可逆转时,肠移植是一个合理的治疗措施。主要的适应证是短肠综合征、先天性畸形和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的发展较其他实质器官移植缓慢。在20世纪70年代前,曾寄希望于PN,以为PN支持能提供营养,从而维持病人的生命。但长期PN带来了肝功能严重损害和骨质疏松症等严重并发症,以致肝也不得不进行移植。于是肠移植又引起重视,但因此而耽误约15年的时间。直至1988年始方有临床移植成功的病例。但由于小肠淋巴细胞多,肠腔内有大量细菌,肠功能多又复杂,导致肠移植的排斥率高,感染重,功能恢复差,总的失败率高。1年存活率为70%,3年为60%,5年为45%。从1985至2005年的20年间,全世界注册的小肠移植病人仅为1210例。近年来,肠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诱导免疫抑制方法的改善,使成功率有所提高。选择小肠移植适应证的原则已由“肠衰竭病人能耐受营养支持者,首选营养支持,不能耐受营养支持,病情继续恶化者,选择肠移植或肝肠联合移植”转变为“不可逆的肠衰竭病人应尽早行小肠移植,无论是小肠移植的费用还是手术效果,均优于出现肝衰竭后再行小肠移植”。
肠功能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有了一个大的转变,从宏观到微观都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探索和研究,在医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