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及点评(议论文)
(2020-06-28 16:43:35)2017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车的诗学
谁曾听闻车的诗学?没有。因为诗来不及对车作出反应,因为诗遇了一种完全陌生异的物质。诗对车的喧闹报以沉默,诗意在车辙处藏起了自己的足迹。
车是反诗意的。
在古代,车仅是代步工具,或是战场的利器,因此它屈居于乡思或战争的借代转喻。在古诗中车没有完整的形象。“晨起动征铎”只有声音被征召入诗;或者作为轩盖华幕暗指豪门贵族。这并非根于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车,车在古代是被忽略的。它只能在部件上附带诗意,或重现为象征性的符号。至如庄子的螳臂当车的寓言,车却完整地缺场,表现为抽象性的力量,这恰好预示了它的现代身份。
依济慈、莎士比亚的要旨,刘勰的意旨,诗有挫万物于笔端之力,为何在现代依旧回避车?车的机身躯迥异于诗歌水乳交融的肌体吗?车的风驰电掣超越了诗的吸收能力吗?车的财富象征玷污了诗的田园梦想吗?如朱光潜言,诗人的观感组织为意象,并在回味和融洽中至于诗境。但车不容人的回味,人们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只有惊讶可言。庞大的身影在弹指间归于虚无,这是和“逝者如斯夫”大相径庭的印象。不止如此,车辆还以其狡黠的外壳抵抗人们的注视,以轰鸣的噪音打断诗人的冥想。即便是现代诗也少有车的出现,实则两者有潜藏的血脉,现代诗借来不协调的形式、冲动的情绪和刺耳的音韵。如此,逸影不在,车重述了诗学。
车解构了诗学的结构,魔力所至,更重组现实的时空。遑论车如何使“山长水阔知何处”成为了陌生的抒情,车辆还打散了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人在车中,灯光璀璨化成流动的如梦似幻的光带。车辆以空间的穿梭骗取了时间,时间被车轮度量。而面对这种变幻而重复的景象的路人,却忧然有时间停止之感,刺痛他的,是车壳和车掠过身边的痕迹对空间的切割爱伦·坡小说中的人物沉迷于徜徉街上与陌生人照面的快感,然而现代城市中车辆、为车设计的公路及周边商场吸纳了这一切。游荡者不复感于人的物化,他的诗由流动的物的暴露组成。一个诗人在街上必须提防来往车辆,这是城市紧张感的一个微观。车改造了城市的功能,高速公路和现代化的马路划分了不同区域,而车的原子连接相异的地点,人必须服从他长期习惯的世界的变动。车,通过摧毁旧的时空秩序,压迫人的心理构造,变革了诗学之源。
那么,车所不在处,正是车的诗学。诗中难能有车,车却成为小说或更多更微妙零散的诗意的元素。车提供一个安逸、功能齐全的封闭空间,它是身体的物质延伸,使人忆起身体如何是灵魂的物质延伸。60年代美国的摩托车与轿车催生的公路小说,似乎验证了车如何成了心灵反抗灵魂的同谋。人们在车里找到独立或孤独感,车即沉默的诗学,或说,现实的意象。
诗学对车的否认中,多少有一丝尴尬与羞耻,车的神话与诗的神话争光,车使诗不得不承认其词语与音响的偶然外壳,车以反诗讠意的洒脱构建自足的诗学。人们以为找到了特立独行的反叛,却回归到了古老的欢欣与疼痛。
【评析】这是一篇匪夷所思的佳作。作者的思想天马行空,读来让你步步惊心,时时意外,又不得不被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作者把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车与诗学扯在了一起,却为的是证明“车是反诗意的”,然后一路摇曳生姿,围绕着“车”与“诗”生发出一派旖旎风光,种种悖论神奇地互相对峙又互相支撑,行文与语言别致新颖,自成一派,既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琳琅满目,又有万变不高其宗的清晰线索,同时还有自圆其说的逻辑结构。作者对诗与诗学都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所有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整篇文章丰赡圆熟,深厚大气,令人拍案叫绝。
车中窥人
总是惊讶于车窗的设计,车内之人可以肆意窥见车外的世态人情,而车外之人无从知晓车内况味,身是自由的,心却如困兽,如井底之蛙,无以免俗。
探见渊薮,便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困境。一方面,我们以自身的华丽吸引路人的注目及认同;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时无刻不限制着这种认同,存着一点私密,保护着心底卑微的安全感。
这是求同与存异的交锋,这是天性与人性的博弈。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个中缘由,便是我们习惯了以上帝视角旁观而不受干涉,滋生了我们对自身的优越感,进而衍生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久而久之,沦落为《镜花缘》中君子国翻云覆雨玩弄手段的狭隘胸肠,失却了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能力。
舍却车中窥人的特权,更是打开了一扇开向生命的窗子,伴随着一种对生命、对人性的洞察。我不愿因些许流言便拒绝人,好奇的天性可以凌驾真诚与人性,我愿意简单地活着,我愿意如阳明先生所言:吾心光明,夫复何言?
然而,挣脱车对人内心的束缚并非意味着因噎废食,而应是一次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分离,真诚对人,对行为艺术应存有更多尊重,对不真诚有更多宽容。
窥则有欲,有欲则不实,不实则人心惶惶,露欲之人,但嬗替之,以生命自信笑慰平生,以开诚布公之剑前行。
少时,观唐僧于女儿国不敢登龙车凤辇,是躲过一劫。长大后,我才明白他是错过了一生。
【点评】
本文在素材运用上具有如下特点:
1.巧用由头。开篇先概述“车中窥人”的现象:车内人可以肆意窥见车外世态人情,而车外之人无法看到车内况味。以此为由头,联想到人生、社会中的类似问题,呼吁“是亦不可以已乎”,然后从缘由、好处、辩证等角度进一步展开分析,抽丝剥笋,层层深入。本作文的成功与由头关系极大。
2.拿来化用。考生阅读丰厚,文学名著、哲思睿语等信手拈来,为己所用,有机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大象无形,不留痕迹。名著素材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扑克牌战车的例子、《镜花缘》中君子国的例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的例子、《西游记》中唐僧于女儿国不敢登龙车凤辇的例子,这些素材都与语境巧妙结合,成为有机整体。
载上生活缓缓归
路边多了一排公用自行车,清新的绿,快要与身后的草丛融为一体,是勃发的生机向生活贴近。
【评语】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借公用自行车阐释了快与慢的生活理念,切合题意。用一个清新宁静的镜头起笔,转而回顾多年的快速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再用两幅画面的对比,突出自行车带来的美好生活。在此基础上,引用廖伟棠的话推进一层,延伸评述。最后呼吁回归简单真实的生活。全文寓道理于镜头之中,又藏于情景描述展开简约的议论。以对比为主要表现方式,反复强化题旨。
2018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本文紧扣材料,通过叙说楚辞,反映荆韵湘语的真谛,荆韵与湘语的结合,生出耀眼光辉,和楚辞的对比,映衬出楚辞是我们最华美的篇章的核心立意,另外文章在结构上从荆韵和湘语两方面展开叙述,和文章标题高度吻合,使结构完整,收放自如。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本文大量引用“哀蟋蟀之宵征”“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等大量楚辞名句,既增强了文章论证力度,有增添了文章语言魅力,文采斐然,足见作者写作语言功底。
克劳德·德彪西曾说:“音乐在于音符和音符之间。”正如故纸堆中发黄的烟尘,需要语言的承载;历史的圣诗与悲歌,(文章紧扣“语言承载历史的圣诗与悲歌”进行构思)需继承下来,以口诵,以言传。
如木心所言,大动乱的时代后,颓壁断垣间仍有桃花盛开。语言在浩劫中次次遭受冲击,却仍如桃花般在碎裂中绽开。
葛康俞先生的遗著,《据几曾看》中,评价郭熙的《早春图》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引用恰当,足显文学之积淀)八字道破了那个空阔的年代,个人的动静之辩于其中,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引葛康俞于《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材料,包括下文引用的一系列素材,使文章素材丰富,积淀深厚)
那个时代的文人,皆在时光的罅隙中,认清自己,钟鼓馔玉只不过是暂得于己的一己之乐,兼济天下才是人间的处处芳华。
于是沉心著书,笔喻几载,尘埃落定,这便是大家,语言文字之中,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
语言,在才子笔下,是一场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
读黑塞的《提契诺之歌》,似心中荡过一池春水。一个反战的德国人,远离喧哗燥热的名利纷争,杜绝交际,隐居山林记录下的语言。记下紫色的雾霭,金绿的桑树,日落时蝴蝶般斑斓的山谷,沽蓝色的澄净湖泊,和旭日初暖的森林里缓缓的散步。
黑塞的语言,记录下的树林与湖泊,映照着时光流淌的喜悦和生死更迭的哀愁。
而我们似乎已经忘却语言文字带来的久远记忆了。马尔克斯写过一个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5年换了七届政府,年迈的上校依旧在等待。
这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写过的最不魔幻的故事,如今少有人等一封信,看一封信,人们用语言承载感情的方式日渐生疏,成为当代最为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
语言的凋敝,必将加速精神的早夭和情感的泯亡,对物质的渴求促成了效率的保证。水墨画的留白,再也不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物与物之间的空隙已成为浪费,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精神变得匮乏,而我们本应靠其茁壮成长。
不妨于冬日,醅一壶香茗,任膝上小书的语言词句从壶口飘荡出来,那是泡茶人酝酿了一冬的独白,文火一烧,就烧出了下一个春天。(全文除了素材丰富外,语言更见文采)
点评
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也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标题诗意,含蓄隽永。标题“隔座细语春酒香”化用李商隐诗句“隔座送钩春酒暖”,文题中的春酒寓指语言所承载的人类思想与文明,隔座细语,即指远隔时空与古人交谈,实则是虚借这种形式写自我的阅读感悟,感悟文艺作品中语言所承载的文明意蕴。标题富有诗意,且含蓄蕴藉。
积淀深厚,素材丰富。文章紧扣“语言承载历史的圣诗与悲歌”进行构思,主体部分引葛康俞于《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表现文艺语言对心性的陶冶与涵养;而黑塞的《提契诺之歌》,记录的是生命与时代的喜悦与哀愁;马尔克斯的等待则反衬现代人的百年孤独。开头结尾还运用了克劳德·德彪西、水墨画的留白等素材,文章素材既丰富又贴切,更难得的是众多素材意蕴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
语言凝练,思想深刻。文章另一特色在于语言的简洁凝炼,富有哲理,文采兼具
2019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暮冬时烤雪,迟夏写长信,早春不过一棵树。”张岱湖心亭看雪的人生,是多少人的向往,而夏末将至的时节,有一个远方的人,让你惦念,于是铺开信纸,细细地梳理着心底的信念,想一想,就让人心底变得柔软——冬天的雪,夏天的信,无论是孤独的姿态,还是思念的模样,都让人心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人生从来不是千篇一律。浣纱的西施美,拜月的貂蝉美,异国他乡谈着琵琶的王昭君美,华清池里侍儿扶起的杨贵妃也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美丽的样子千姿百态。可惜,当下很多小姐姐不却懂得这个道理,整容后一水的“网红”脸,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白白的皮肤,加上滤镜的美颜,没有半点辨识度,整容基地韩国现在正在掀起一股卸妆的热潮,不知道是不是顿悟了世间的美有千千万万种,而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
你接受我的样子,我接受你的样子,你我彼此相容,不迎合,却有彼此接纳的相处最舒服。舒婷曾说: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相伴的两个人,最美的姿态啊。
这个世界,因为个性而多彩,因为相依相存,才丰富,你看,自然界中,红色的热烈,绿色的活力,橘色的温暖,黑色的沉稳……千万种光线交叠在一起,最终汇聚成了天地间的光明,白色的简约是终极的复杂;金子的刚硬,玉石的柔情,成就的是金镶玉的华美,美的最高境界,从来都是彼此的成就。你看人类各种创意又何尝不是?单看电影,声光电的运用,道具的设置,演员的表演,导演的视角,剧本的创意……太多的元素,才成就了屏幕上的动人,不过,如果你认为,是虚构的艺术打动了你,你就错了:我们不能否认,最终使你晕眩的不是电影,而是真实本身,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你,才成就了和而不同的天地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