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鸡同鸭讲

(2019-03-05 21:14:04)

鸡同鸭讲

1705 朱凯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段对话就这样载入了《孟子》,并成为经典,供后人瞻仰。

瞻仰什么呢?孟子的雄辩术?孟子的比喻确实很机敏:沿用告子的比喻,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反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我以为,这根本不算辩论。

我总觉得,很多情况下,比喻论证是最无力的论证方法:凭啥你说像就像?告子的比喻被孟子驳倒,若两人交换一下发言顺序,孟子同样会无话可说。因此我认为,两人都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未进行有效的论述,结果只能是谁都说服不了谁。这样的对话,无异于鸡同鸭讲。

初中时还学过《孟子》中的另一段文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却一直不解为何老师称之为议论文,文中的几场战役都只是孟子臆造出的,并非实例,通篇只是孟子在自说自话,只有论点,难见论据。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总之,就是孟子只顾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人对话时也只相当于鸡同鸭讲。私以为,究其原因,应是过度丰沛的情感淹没了孟子,使他难以冷静地论述。他的满腔热忱太过炽烈,驱使他不断表达自己,哪怕鸡同鸭讲。

鲍鹏山在《寂寞圣哲》中讲,孟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中最好看,因为他是第一号痴者,执著乃至固执,甚至显得有些天真。这大概就是说,他一直都在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别人不接受他,他还是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的固执,是当得起“痴狂”二字。    

其实,这样的痴者在先秦何止孟子一人。他的祖师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义,却常窘迫地仿佛丧家之犬,徒兴浮海居夷之叹,遍干诸侯无所得。这更像鸡同鸭讲了:孔子是流浪者,他要恢复周礼,他要仁义礼智;诸侯是执政者,他们只想要领土,权力,财富……二者分属不同的阶层,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与追求。孔子未必不明白这些,甚至明知“今之从政者殆而”,还要上下求索: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无他,一个“痴”字也就足够解释了:“痴”得鸡同鸭讲,“痴”得一往无前,“痴”得百折不回,“痴”得像孟子那样,不厌其烦地表达自己,都顾不上注意逻辑,“痴”得使自己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文明的万古长夜。或许正如萧伯纳所言,一切的进步都仰仗那些不理智的人。某种程度上来说,孔子是不理智的,孟子更是不理智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理智”,中华文明才得以熠熠生辉。我并不喜欢厚古薄今,但必须承认的是,今人在某些方面,有必要向先贤学学。当然不是学习他们鸡同鸭讲的对话方式,而是学习他们鸡同鸭讲的精神:哪怕无法说服别人,哪怕自己与别人是两路人,哪怕别人根本无法也不愿理解自己,也要挺身而出,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我不止一次地见过或体验过,面对自己并不认可的观点或不讲理之人,明哲保身、息事宁人的想法是如何让人缄口不言,融入沉默的大多数:我无法说服他,鸡同鸭讲地徒费口舌又有何用?

每当这时,我们应该想到,昔有贤人,面对无人回应的空旷山谷,面向苍天,满怀激情,信念坚定,倾诉着深挚的心声:

真的!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名家点评:

有各种各样的语言,有各种各样的难沟通!此文从逻辑讲起,孟子文章表现的某些“不讲理”,却蕴藏着“痴”心的“情理”;由此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沟通,具有非言语沟通所及的深挚情怀。或许,只有生命与生命、心与心,乃至灵魂与灵魂之间,达到超出语言的“共感”、“共情”与“共识”时,鸡同鸭讲,才不是嘲讽、悲剧,而成为生命中美丽的童话。     (骆冬青: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评委,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鸡同鸭讲

1704陈驰宇

 

这是一只家鸡,那是一只野鸭。

鸡鸭为友,常常相聚。只是家鸡看不惯鸭的“野”,而鸭总是含笑沉默。

鸡同鸭讲,鸭却“唯唯、否否、不然。”

一日,鸭飞于天上,于群间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好个怡然自得。偶见地上家鸡,欣然落下。

未待鸭停,鸡碎步上前。步伐踉跄,东摇西晃,鸡同鸭讲:“你终日飞于天上,是否快意?所谓‘高处不胜寒’,知否?如我般漫步于地上,行于田道,有何不好?不知天上有甚美景值得留连?”

鸭含笑不答。忽然振翅而飞,追上群鸭,没于天边。

总有那么一群灵魂,与众不同,向往高处,勇于攀援。个别有翼,便张开双羽,扑腾而飞,引领众生。剩下的灵魂栖于地上,闲庭信步,不觉间已和超群者差了很远,有了鸿沟。

家鸡眯眼,望向野鸭离去的背影,面上颇露“孺子不可教”的色彩,却也无可奈何。

数天之后,野鸭又来见鸡。鸡正双脚跨开,鸡头上下浮动,啄食着饲主抛下的饭粒。只见那红红的鸡冠抖动于肥大的身形之上,十分可笑。鸭哂然,家鸡一副满足样。吞咽间,鸡同鸭讲:“你莫笑我,我虽吃他人剩饭,却足以饱腹,而你却不肯低一时之头,‘屈伸’一次。每天下湖捞鱼,却总无功而返,常常饥馁,何苦?是痴也。”

鸡发言间,鸭已于一旁湖中叼起一尾小鱼,携至岸边品食,并不在乎鸡的碎语。

总有那么一群灵魂,不低一时之头,高扬着身姿,立于众生之上。众生观之,则仰视叹服。这群灵魂的巨人们,高贵得可爱。

鸡也不计较鸭的无言,于阳光下抖了抖彩色羽毛。梳理一番,抬起头,鸡同鸭讲:“你看,你的身体,灰绿相间且不知打理。泡于水中还好,出水则失去光泽,看我,五彩的尾羽,火红的冠帽,岂不惹眼?你当多学学我。”

鸭闻言,继续沉默,嘴角笑意渐生,一副淡然的表情。

总有那么一群灵魂,不那么注重于自己的外表。不在乎众生追捧的金丝银缕,一袭蓑衣,朴素得雅致,恬静得淡然。其穿梭于群体之间,周遭尽是那鲜丽的皮囊。细细观望,反是那简朴的心灵更让人觉得亲近。

家鸡盯着野鸭良久,见其依旧无言,不免有些生气。鸡同鸭讲:“你终日不言不语,沉默无言像个哑巴,有什么好?看我的嗓音洪亮又中听,破晓时的啼鸣总是博得主人的欢心。一鸣惊人,我有着天籁之音,不令你向往吗?”

说罢,鸡伸长脖颈,扯开喉咙。将周遭静谧闹得纷然,鸭皱了皱眉,依旧无言。

总有那么一群灵魂,不争不吵,不喧不闹。他们不与聒噪者为伍,不落世俗之扰。他们的世界孤独,却远比嚷者充实美好。以心谛听世间万物,已然超脱,已然刚强。

“砰”的一声巨响,栅门撞开。饲主大步进来,抓住啼鸣的家鸡,一言不发,拎去下菜去了。

院内空空,独留野鸭沉默在旁,伫立良久,振翅飞去,不复与言。

这是一只家鸡,那是一只野鸭。

鸡鸭为友,曾经相聚。只是家鸡看不惯野鸭的“野”,而鸭总是含笑沉默。

再没有“鸡同鸭讲”,鸭一直无言。

到最后,“那一只”常在天上,“这一只”永在天堂。

 

【名师点评】这真是“鸡”同“鸭”讲,完全符合短语的字面意思,又没有忽略它的隐喻义,还借此表达出了它原先没有的意味。作者想象和推演的能力不一般。家鸡对野鸭共有“四讲”,第一讲是劝鸭从“天上”回到“地上”,第二讲劝其“低一时之头”同被饲养,第三讲劝其打理容貌,第四讲劝其发出声音。面对这四讲,野鸭虽未言语,却分别以“振翅高飞”“湖中叼鱼”“表情淡然”“皱了皱眉”为回应,态度鲜明,甚至有点不留情面。由此,一个高傲、不羁、率性、安静的灵魂跃然纸上。最后,好的叙事总是给人留出遐想空间,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家”与“野”的分歧须好好辨析,“道”与“谋”的联系也值得探究,而“异类为友”的问题更令人好奇,既然“鸡鸭为友”,为何总是鸡同鸭讲而鸭听之任之?是鸭看出鸡性情与宿命已无法改变吗?但如若鸭早就洞察了鸡的结局却始终无为,还算得上“友”吗……鸡同鸭讲,鸭该不该同鸡讲呢?这就留给读者思索吧。(徐飞: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还我鲁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