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册27课《岳阳楼记》P197页上数第四行“览物之性,得无异乎?”课文下的注释(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教师教学用书》如是说。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P298页“得”字的义项后词组
[得无]
(1)莫不是,该不会。《战国策·赵策四》:“离食饮得无衰乎?”《后汉书·庞萌传》:“吾常以庞萌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就作“得毋、得亡”等《史记·梁孝王世家》:“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无误乎?”《汉书·赵充国传》:“今兵不出,得无变生,与先零为一?”
(2)能无,能不。《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讠刃)乎?“张九龄《感遇》诗:”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这样问题就来了。那么,此句翻译就成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该不会不同吧?”那么,此句意就成了“览物之情,应该是相同的吧”而原来的译文则成了“览物之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则是强调不同。二者译文那种更准确点呢?
查百度进一步了解,有一些朋友以“三重否定”来解释说:反问相当于是一重否定,那么这个句子就是三重否定了,仍然是表否定,这样讲如何?
也有朋友认为:理解为三重否定意思上固然没错,但“得无”是古汉语中表猜测语气的固定结构,译为“该不会,恐怕不会”。另外象“庶几”“奈何”“无乃---乎”等都是固定用法,这种结构最好不要拆开来讲。
更有朋友进一步解释说:这个句子还是注释的比较理想。其一,符合直译的习惯;其二,保持了原有句式的特点;其三,保留了原句的修辞手法。就是上课时可能要多化点工夫:1、要讲清是个双重否定句式,跟一般的肯定陈述句比,语气更强烈;2、用了反问修辞手法,语气更加强烈。另外这个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总领下文两段的作用,也强调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而我认为这位朋友的最贴切:
在古代汉语中,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跟“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没语中的“吧”字。那么“得无……吧”就应该理解成“该不会……吧”。
例:“日食饮得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四)(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第一册第279页)
故:“得无异乎?”应该翻译成“该不会有所不同吧?”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感觉到课本注释翻译这个句子很别扭,意思不顺。我以为然,故此句的应该翻译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该不会有所不同吧?”这是一个猜测,推测的语气,故而引出下文的“悲”与“喜”的描写和抒情。这个句式本身应以“得无……乎”为准,不要拆开解释。这样的翻译应该更加准确,也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和认识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