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老师
王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55
  • 关注人气:1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

(2010-01-21 22:32:52)
标签:

学习指导

杂谈

分类: 教学资料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在附录部分还附了阅读推荐书目。据笔者在两所学校对近三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80%左右的学生对阅读名著有一定的兴趣,但真正能完整认真地读完五本名著的学生不足5%,多数学生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阅读效果较差。

针对以上情况,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怎样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觉得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师生共同参与,确定阅读篇目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阅读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前,我们除了将课程标准中的推荐书目向学生详细介绍外,还要听取学生建议,将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如《花季·雨季》)和流行的好作品(如《哈里·波特》)列入推荐书目,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欲望。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步骤

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在计划实施初期,我们可先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一开始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爱上名著。

3.确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及进度

阅读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而半途而废,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单纯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因此,我们要对阅读时间和进度作统筹安排。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0至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的就能达到。

二、开发阅读资源,创设阅读氛围

1.课文为引子,图书箱为钥匙

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箱”,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2.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3.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室内可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在阅读课上,教者要深入学生,与学生个体进行平等交流。如了解读书的进度,解答读中的疑问,交流读后的感受等,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欣赏名著,感受阅读的乐趣。另外,我们还可根据阅读计划开展“每日一问”等读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三、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写读书笔记

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者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西游记》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⑴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3.尝试对名著的研究和再创作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阅读名著时,可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两部名著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名著中发现问题,然后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得出结论。教者可帮助选择研究主题,并进行适当指导,鼓励他们把研究成果写成研究报告。名著再创作也是培养学生研究素质的好办法。我们可用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这样的成功范例,激发学生对名著进行续写或改编等再创作的热情。

另外,在阅读指导中,老师要注意两点:

1.要正确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关系。在指导过程中,教者不要过多向学生推荐有关作品的分析评介文章,更不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灌输给学生。教者先入为主的讲析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感悟思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者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在没有束缚的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探索、鉴赏、创新。

2.阅读名著要追求长期效应。阅读名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应而轻视阅读。须知“板凳要坐十年冷”。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原载2002年12期《语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问一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