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不去的乡愁

(2017-02-03 10:06:34)
    一位家乡的朋友问我,回英山过年没?
    他很普通的一句问话,却触动了我的乡愁。平时,在繁忙的工作中与平淡的日子里,纵然偶尔想起沉淀于记忆深处的家乡往事,但很快就被遗忘。而在这新春佳节,尤其是颇感年味淡然的今天,乡愁的滋味令我五味杂陈。
    父亲的父亲尚健在的时候,年关是瑞雪飞舞、冰冻三尺的季节。留给我记忆的是塑雪人、打冰凌、走冰塘、玩火炮…… 
    那时的寒冬可真是个冷啊,雪是恁地大,冰是那样厚。仿佛一冬的雪聚到年关,才能纷纷而下,好让农家人见到瑞雪兆丰年的希望。可是,来年的丰年对庄稼人来说,希望总比失望的少。我们差不多一年吃不上猪肉,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尝荤,因此小孩年年盼过年。 
    我离开家乡,走上工作岗位后,回家的时候逐渐地少了。只有到年关,才不得不回家与全家人团聚。
    父母在,出嫁的姐姐也必须在大年三十回家吃年饭。哥哥是家中的顶梁柱,和嫂子做着小生意。一个不算怎么富裕的家庭在哥嫂操持下,日子殷实多了,年办得也丰盛起来。每年燃放的鞭炮都是万字头的,有一年还是十万的。我尽管工作了,但嫂子每年春节还要给我买一件新衣裳。我和妹妹在父母、哥嫂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哥嫂在我的心目中是那么可爱可敬! 
    我成家后,每到小年,父亲就叫哥哥电话我,催我和媳妇回家过年。从黄州到英山的公路弯弯曲曲、凸凸凹凹的多,班车又少,但我和爱人不顾路远车难搭,抱着儿子,一放年假就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吃完年饭后,大年初一一大早又赶往浠水,给岳父岳母拜年。人是累了些,但那融融的亲情令人陶醉。
    我们姊妹都成家立业后,父母也开始老了,并且疾病缠身。二老没有到不得已的时候决不会给我们添生活上的麻烦,但如果在除夕见不到我们其中一个儿女回家过年,他们就神不守舍、郁郁寡欢。我们知道父母的心病,所以再忙再远,也必须赶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父亲去世后,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来往少多了,有时因为一些观点、习惯不同,还相互闹些不愉快。因为有母亲在,我们还是常常走动。母亲多半在哥哥和妹妹家过年,我和姐姐要么在年前要么在年后去看望她老人家。母亲总是对我们说,你们都是我生的,相互之间有点小疙瘩,不要往心里去,和睦要紧。说时,她老是微笑着,带着期许的目光。
    我们彼此之间都做过努力,但避开母亲,有时依然彼此不让。我们姊妹四人真的挺有个性,彼此拿彼此没办法。不过,一见到母亲,一到母亲的生日、年关,一遇到母亲生病,就和好如童年。 
    年味随着母亲离开老屋到县城,电话、手机的普及,慢慢地没有先前那样浓了。虽然我们各自继承了父亲的父亲和父亲遗传给我们的一些送灶神、接祖人、供祖人等习俗,但再难以看到儿时的欢乐与青年时的默契了。各人有各人的家,各人有各人的烦恼与痛苦。
    母亲离开我们后的头两年,我们往来如前,大家都很思念逝去的双亲。近两年来,随着我们的日益衰老,孩子们的成家、生子,就业或求学,本已为生活疲惫不堪的心不想再为过去的一些小疙瘩而神伤。我们让时空淡忘一些不快的同时,年味像亲情一样逐渐变淡。 
    然而,每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或者在大年初一,我们姊妹之间通过短信、微信互致问候。距离似乎遥远却很近,年味似乎淡了但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都活得比过去好,通过视频,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享受着新媒体奉献给我们的更多更实惠的文化年味。
    那个充满传统色彩的年味是难得回去了。然而,传统的东西在换着一种法子在传承,我们唯有前行,适应新生活,才能记住乡愁,才会活得更滋润!
      2017年2月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