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丹青余墨》的作者杨文斌是七、八年前的事。当时,他在汉网黄冈文坛任版主,我经常在那里贴些心情文字。尽管未曾谋面,但他给我的印象:敬业、新锐。我经常读他发在文坛里的散文,比较喜欢其清新、凝练的笔调以及文字里散发出的对往事追恋、对亲情关爱、对眼前物景人事关注的人文情怀;尤其是每篇文中的写景状物,在谋篇布局及色彩描写中匠心独运,颇见丹青妙手功力。
在日后的晤面与交流中,我打消了积存心底已久的疑团——难怪乎?他年轻,锐气,美术本科毕业,自幼酷爱绘画;长大后,又迷恋书法、写作。可谓年龄不大,植艺日久,率意人生而与艺术为伴。一如文斌所言,“把最华丽的拼搏献给我最平淡的人生。”(《丹青余墨》之第二辑中《我画我说》)。因为他坚信诗人汪国真先生的“能把这一切留住的,惟有笔和一颗无垠的心”(《丹青余墨》后记)。
得到《丹青余墨》这本墨香浓郁、新出版的散文集,我似曾相识又如见新欢。书中所选叙事、游记、随笔等各类散文虽说六十余篇,但一些过去我读过的美文不知何故被作者、编者割爱遗选。过去所读是零零碎碎,断断续续,如今捧读新书,如见美人,一往情深,从头至尾反复品味,大有士别三日即当刮目以看之感,亦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五百年”也。
书中编排分四辑,或曰“念往昔”以怀人忆旧,“正当下”以关注当下社会现实,“在别处”以记游风景名胜,“有所思”以感悟艺术人生。基本是竖写纵排,脉络清晰,可见作者人生轨迹、艺术追求旅痕。前后通读,知作者行文由稚嫩向日渐成熟长进,由单纯的叙事、言情、写景单一手法或侧重运用向较高层次的艺术手段融合与创作维度的提升。对人生、社会、艺术的思考亦随年岁的增长、艺术水准的提高日见其深厚、丰富。
《那些飘荡在晚风中的呼唤》通过对传统旧俗“叫黑”的叙写,表达了祖母与我、妻与我、女儿的祖母与我的女儿之间的,淌着汩汩真情与感动的纯朴之爱。 作者细节描写与行为描写细致入微,生动传神。如写小时候奶奶为我叫黑时,“奶奶在晚风中那近似哀泣的苍老声腔,一直飘荡在我的记忆深处”,奶奶对我的淳朴垂爱跃然纸上,感人泪下;长大后,妻子为我叫黑时,“那轻柔得近乎迷茫、迷茫得近乎哀求的声音,使躺在床上身心俱疲的我,慢慢感到了”妻子的温情与挚爱;女儿生病时她奶奶叫黑,燃烧纸钱时,“火苗跳跃,映红了她嶙峋的双手”,无不再现了逝去却永留记忆中的慈爱深情。
《有一种乡愁》通过对故乡一种叫茶藿的植物的追忆,素描似地勾勒出故园不再的浓浓乡愁;《虫纸腐朽字神奇》写人述书相得益彰,尤见作者书学研究之深厚,营构文字之技巧;《禅是一杯茶》、《似与不似之间》等“有所思”专辑中的篇章,叙事议论结合,境界高远,立论新锐,见证了作者对生活、艺术的体味与思考。
《水墨清华遗爱湖》是一篇较为成熟的游记。语言洗练、隽永,写景诗意、灵动,特别是色彩描写准确、集中。如“灰白的天空,灰黑的湖面,浓墨的古街,漆黑的栈道——就连草木,绿色素也降低到最低,是一种泛绿的墨色。”一组色彩临写,把雨后遗爱湖的景致描摹得如一幅美丽的水墨风景画,让你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书中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篇章构思精巧,写法灵活,既像小传又似小说,显示了作者在散文创作上不拘泥不落窠臼的自我追求。如《关于六名美术生的人物速写》《我的人生阶梯》等耐人品味,韵味悠长。
总之,文斌的文章具有可读性。他是用心书写用情生发的,极少斧凿与矫情的。许是他绘画书法功底不错,又执教多年,他的文章文采较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我坚信,随着作者阅历的增长、生活积累的增加,又在文艺部门工作,只要继续与艺术同行,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精品的!
2015年6月18日夜草于黄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