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总在想,这个春天为何我有如许的忧愁?而春光依旧明媚,春花依旧烂漫,春风依旧和煦……我的忧愁是如此莫名而来。
此时,偷闲翻阅近期《黄冈日报》“新周末”,偶然读到市文联主席、书法名家陈训金先生的《家住匡山下》。当目光聚焦开篇那句“人过中年,思乡情更切”,一时顿悟——乡愁对年刚半百的我而言,竟是那样浓烈!
训金兄比我大几岁,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但没想到他对文字的把握、对乡愁的表述比我这个自认为舞文弄墨了三十余年的文学爱好者还要准确、深刻。我一气呵成将全文读完,如品佳肴、如尝珍馐之感涌上心头。
我由此感知,文章不完全是写出来的,更大程度上是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没有对党对人民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一往情深,是难以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并且,结合这两年与他的交往交流,我觉得他的文学水平大有长进,歌词写得明净如画、婉转悠长,古诗也是工整协律、圆润畅达。
看来,文学艺术是相通的,正如人性。只要我们每个人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做思想上的升华与艺术上的创造,就能在不同门类的文学艺术中相互借鉴,融会贯通。
训金兄身为黄冈文联主席,能够接触各方面的文学艺术人才,并且以培养推介文学艺术大家为己任。因有一颗善为人梯之心,乐与人才为伍之性,因而潜移默化,近朱者赤矣。
读者如果能够读一读他的这篇描写乡愁的散文,就会与我深有同感——训金先生如今不单是个书法家了,而且是个能文能武的多面手。
《家住匡山下》看似是一篇不为所谓的文学大家们所齿的普通叙事散文。但只要我们静心读完,我们就会让作者的乡愁情结所感染,为文风的朴实无华而刮目。文以情动人,写作以无技巧为技巧,是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
此文由一曲《记住乡愁》勾起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入笔,继而进入儿时对匡山刻骨铭心的忆记,接着用一支饱蘸深情的丹青妙笔描绘了匡山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尤其是浓墨重彩了匡山的名人、特产,从而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景和如梦似幻的乡愁。最后又以《记住乡愁》的歌声收笔。可谓首尾呼应,开合得体。全篇记叙议论抒情结合,历史传说写真兼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行文质朴流畅,如潺潺流水浅吟芳香小径,亦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感情细腻真挚,不着华丽,自有韵致。堪称“新周末”叙写乡愁系列作品上乘之作。
文联主席带头写乡愁,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召唤。实现中国梦,乡愁是每个中国人梦的最好表达与凭依。一个热爱文化,并助推文化的文联负责人毋庸置疑是称职的文艺工作者。
陈训金在文联主席这几年的作为有目共睹。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我们的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也是用人上的成功之举。作为一个老文学爱好者,我由衷并责无旁贷要为黄冈文艺事业的美好明天而喝彩!
2015年3月23日草于黄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