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随手一挥满把美——读吴远道诗所想到的

(2014-10-14 16:29:18)
标签:

文化

    关于诗,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满大街是“诗人”,谁都可以弄几首也叫诗歌的东西,有的还拿去发表,甚至于“引起轰动”,以至有人说,天上掉一片树叶,可能砸着几个诗人;另一方面,我们很难读到令人怡情养性的诗,不是粗糙得如同官腔套话般、内容空洞令人生厌,便是所谓标新立异,追求凌乱,以弯弯绕为深奥;再不就是浑身沾满脂粉气的广告流行歌曲、片头歌的滥美泛情的庸俗。
    我们到哪里寻找一种有汉语自身优点,而又能承受复杂的现代意识的诗歌呢?
遇到远道先生的诗,我感到我找到了这样的汉语诗,那就是满载着美和愉悦的情感与句子。
    初读远道的诗,感觉到非常的朴实和真诚,很多情愫撞击着我的内心,有一种审美相融的神交。再稍加分析,又感到他的作品有些“散乱”,有长诗有短句(以短诗为主),有现代诗有古律(以现代诗为多),有写景有写人,有叙事有抒情,连会议上的即兴诗、给家人友人的赠诗、读后观后的感悟诗都纳入其中,一时感觉到难以把握住他的诗艺观。有一瞬间让我陷入矛盾思维状态:既然愉悦于远道的诗,怎么会把握不了这些诗呢?再次读他的一部分诗作,我才意识到,工巧出天然,不显摆才是大美。远道写诗,由兴而来,由感而至,由情而发,他不追求什么时尚,也不刻意标榜什么“派”或“主义”,顺着自己的诗才质地,以朴实真挚的诗格,发展自己诗歌的天赋。
    首先,远道的诗充满心灵感悟之美。古往今来,绝大多数诗论者,都将诗人与性情者联在一起,刘勰著《文心雕龙》说:“诗者,持也,持人之性情。”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更没有诗。”可见诗主抒情几成定论。然而,也不是只要有真情就有诗,儿童啼哭、泼妇骂街有真情在,未必是诗。诗人要有一种对生活的心灵体验与生命感。客观生活通过诗人的眼光,导入潜在的丰富的经验世界,再体认“感受”,产生“转化”,直到“升华”,才能把握住“诗性”——一种主体独到的审美体验。她是一种情绪,一种美感,或一种朦胧的体味等等,总之是心灵感悟的结果。远道的诗,虽然题材庞杂,但每一首都是他对客观世界的独特领会和体验,因而具有诗性美。如《走进五溪》:

远远的
我望见你
就不能自已
……
明亮的杏眼
洋溢着潭水似的柔情
是一夜无眠
还是诗神站在远方
又蒙上一抹
淡淡的忧伤
我不知什么时候
已站在你身后
如果我是
那只狂妄多情的晨鸟
也会
扑腾于相思树上
为你歌唱
    在这里,诗人已不是对游五溪的客观实况的描绘,而是转化成某种内心感悟和状态,五溪的景如五溪的女孩般柔情而忧伤,惹人相恋。如果诗人只是把写景描人的句子堆砌其上,也许很客观很真实,但却没有这般的美感与回味。这说明,任何属于表层的物象,只有当她同某种独特的审视和领悟融合而成为审美体验时,才会具有诗性价值。
    其次,远道的诗具有语言韵味美。感悟和想象还只是诗的内核,还属于主观构思,还只具备了诗性火石,要与语言进行对撞,才能放射出诗的光彩。英国诗人奥登说:“诗的最终规则之本质,即是被唤起的情境与言语系统之间进行有辩证意味的斗争的结果。”远道诗的语言很好地继承和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优秀品质,很具韵律。当代汉语正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污染和挤压,这种状况下,汉语诗歌应当如何找到一种既有汉语自身特点又能承受复杂现代意识的诗歌语言?远道的诗是有可借鉴性的。他的诗,即使是律诗,也不太讲究格律性,但那长长短短、稀稀浓浓的诗行中,却有一种类似古典诗词的节奏感,很好地配合了感情的起伏,思绪的顿挫,形成一种音乐的韵味感。如:《我不准你老》:
你说——
再见我的时候
你不再让我
砰然心跳
我说
不准你老
我要祈求青春女神
用我的生命
……

别离真的很苦
无果也真痛
我想着你的美丽
念着你的柔情
细数着你的归期
……
我不准你老
你已定格在
我的底片
    第一眼,我很担心这样的诗行会不会流于荒散,但在读后我体会到诗人所追求的错落有致,与情感的委婉、突出、待发的各种节奏的配合,使得这些类似不规则的诗行,获得由内在音乐结构所给她的整体凝聚,不但没有流于涣散,反而有很强的整体结构和非凡的韵致。这得益于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习,他的诗行外看不规则,而内中含蓄隐在的格律般的规则,显示出一种外方内圆、整体平衡的完整美和节奏美。
    最后,简单说说远道诗歌中自然境界美。这有点与心灵感悟相似,但并不完全一个概念。在当今喧嚣浮躁、物欲横流,追逐时尚,急功近利等等混浊之气,使许多有才华的诗人迷失了自己时,远道的诗显露出远离商业与后工业时期的喧嚣浮华,真诚地埋首于开发自然赋予他的诗才的宝藏。他的自然意识几乎是无诗不在的,为什么?因自然中的光影、色泽、音声都是他的兴趣所在,自然与人的关系是远道先生的终极关怀,所以他遇见一个人,看见一片景,走到一个新地方,参加一个聚会,读完一本书、看到一幅画、听到一段音乐,以至他餐后的散步,午间的小栖,都能唤起他诉诸生命的哲思与灵性。试看:
“是春风没有吹走我的寂寞
是娇阳没有沐浴我的心房
是小鸟没有衔来我的梦想
我说不出的春愁
如刻骨铭心的真情失恋
如不堪回首的失意彷徨
如痛定思痛的失落绝望”(《我的春愁》)
如果不到婺源
哪能相信
生在悬崖缝隙间
柔弱的根系
竟能将巨石悬崖
掀开

生命在沉默中
生长
永不言弃
力量无限(《植物根劈》)
    远道诗的灵魂在他的“自然诗”里,他的才华因此能充分流露、横溢于他的诗行中,这里、那里时时给读者意外的惊喜。他写诗的虔诚好像在完成自然分给他的精神耕耘的职责,不缓不急地向世界展示性灵之美。他的诗虽乏雄浑的气势,却有浓厚的气氛;虽然有些诗撒得过开,缺一点凝练,但这种自然与随意,是他以宗教情怀般的对美和对自然的信仰,投注个人长期的心力的体现,可以说,远道先生对自然的理念,灌注于自然诗的“象、色、声”,也可以反过来说,远道先生自然诗中的意象美、色彩美、节奏美成就了他的诗艺境界。


2011年元旦于古城鄂州

(作者:邱风,湖北省作协、省民协、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乡土文学奖得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