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对思维的影响不同吗?
——与吕新炎先生商榷
牛湘坤
今天在手机网络上读了吕新炎先生的《为什么汉语文化圈没能诞生科学》一文,我觉得文中的观点值得商榷。
吕先生认为人类具有两种思维操作系统,一种是基于象形文字的具象思维系统,另一种是基于拼音文字的抽象思维系统。象形文字的使用必然导致具象思维、感性思维,而不具有理性思维。而使用拼音文字的人每说一句话都必须遵循逻辑,从而训练出了抽象思维、理性思维。
我承认,中国历史上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确实比较缺乏,我曾在《辩证思维浅议》等文中也提到过这种现象(1),但这是由象形文字导致的吗?我个人认为科学依据不足。
西欧拚音语系产生了科学不假,但全球绝大部分国家也是使用的拚音语系,为何他们没有产生科学?甚至远远落后于中国?这怎么解释?
根据我个人所建立的“文字与思维不同步之说”(2),文字根本不参与人的思维过程。在人的写作过程中,文字——不管是象形文字还是拚音文字——都只起“记录”作用,即“记录自己的思维或语言”,而不能起“思维”作用。或者说,文字不是思维的载体或工具,不能起到相当于语言的作用,它本身是无法进行思维的,也即文字对思维没有影响(如果非要说文字对思维有影响,那也只是对“腹稿思维”的形成有影响,但这种由我个人创造的说法目前尚未流传开来)。在单纯的语言表达中,文字更不参加思维过程,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都是一样地不参加思维过程。
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思维与语言是同步运动的,或者说语言参与思维过程。但语言是以“音”的方式参与思考或思维的,当然这种“音”可以“有声”,也可以“无声”。语言的“音”与文字的“形”在思维过程中没有联系。
既然文字的形体不参与思维过程,凭什么认为象形文字会导致具象思维、感性思维?而拼音文字则会导致抽象思维、理性思维?
事实上,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科学家虽然远多于中国,但在西方国家内也只有科学家诸如牛顿、马克思等能够采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绝大部分人实际上都是采用的一般知性思维,包括很多哲学家也没有能力采用理性思维方式。对此我在《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一书中也做了探讨。所以说,拼音文字必然导致抽象思维理性思维即使在西方国家内也没有普遍性的证据。
另外,使用拚音文字的人每一句话都必须遵循逻辑,从而训练出了抽象思维、理性思维。那么,使用象形文字的人讲话难道就不遵循逻辑了吗?
根据我个人二三十年前对“文字与思维不同步”现象的研究,其实人的语言“天生”地就有逻辑,三四岁小孩所讲的话就表现了很强的逻辑性。事实上,人如果不懂逻辑,所讲的话就根本无法成段,所写的字也无法成文。这与文字是象形还是拚音没有关系,因为小孩讲话哪里还顾及是象形文字还是拚音文字?成人讲话和思维也不会根据文字的形状去进行。我曾在好些文章中都讨论过“人天生就有语言逻辑”的问题。
这其实就有点类似于骑单车。骑单车要拐弯时,没有必要去学书本上的知识或逻辑规则:“骑单车拐弯时,必须将单车倾斜。向左拐弯时,单车必须向左倾斜。向右拐弯时,单车必须向右倾斜。拐弯急时,必须倾斜30度。拐弯不急,倾斜10度。”试问谁骑单车是这么个骑法?
讲话也是一样,话语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还真有必要按书本上的逻辑说话吗?有谁说话必须先想逻辑?西方人讲话之前必须先想逻辑吗?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逻辑是自然而然地流出来的,不是按书本学来的。
然而,为什么西方国家会有专门的逻辑学?我认为,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逻辑——辩证逻辑。这种逻辑是科学家们创造科学理论时所用的逻辑。当然,在分析复杂问题时,也必须使用这种逻辑。但在日常生活的讲话及写作中,人们通常并不使用这种逻辑。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专门总结辩证逻辑的书,很多哲学家也只是总结了辩证逻辑的一些特性。如亚里斯多德非常精彩地总结了“第一原因”(当然其中的唯心部分应该剔除),但“第一原因”也只是辩证逻辑或辩证思维的一个特性,并不是逻辑或思维本身。现在的形式逻辑总结了科学理论的文字表述部分,但并没有总结科学家“研究思维”的逻辑。现在西方国家的逻辑学只是形式逻辑或形式逻辑的翻版,它同样只涉及了科学理论的文字表述部分,并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研究思维过程”的逻辑,更没有涉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逻辑。这些问题较复杂,我曾在以前讨论过。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收入进了我写的书籍中。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研究,目前还只能说是供人们参考的“一家之言”。
在这里,借机附载地讨论一点题外话。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哲学有两千年历史,无疑更正确。中国研究哲学的历史短暂,则肯定错误。这种以历史长短判断正误的做法,我认为不可取。因为要说历史,孔子儒学的历史更长,如何评价?
总的说来,我认为吕先生的分析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值得商榷。
至于中国历史上为何理性思维偏少?这里有很多其他因素,肯定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注(1):见《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第140页,牛湘坤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
注(2):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12期与1997年第9期及牛湘坤著《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中的相关论文。
此文大概也可以看作是“文字与思维不同步之说”的另一个续篇吧。
2023年1月17日星期二初稿
后附吕先生原文:
为什么汉语文化圈没能诞生科学?
吕新炎
语言及文字,就像大脑里安装的操作系统。人类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具象思维系统——基于象形文字的思维系统,另一种则是抽象思维系统——基于拼音文字的思维系统。
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也使用过象形文字,但传承到后来就演变成了拼音文字。
大约3800多年前,环地中海地区的人们使用着多种象形文字,后来人们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不同象形文字及其语言之间就无法满足贸易沟通之需求,于是人们开始采用注音或拼音的方式来进行信息记录和交流,拼音文字及拼音语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象形文字必然导致具象思维,而由字母组合的文字(拼音文字)必然迫使人们成就理性的逻辑思维。因为使用拼音文字之人,每说一句话都必须遵循逻辑(否则就连相互表意都不可能),这就使得拼音语系之人训练出了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区别,乃是低维度思维与高纬度思维之区别。中国文化乃是基于具象思维之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基于抽象思维之文化。
具象思维只运用感觉性的概念(特别是视觉性的概念),其思维过程往往在感性的圈子(低纬度层面)里打转,即是在表象的层面(而不是在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方面)去认知、理解和把握世界。因此,再多的经验积累也没可能形成复杂的逻辑结构。
中国一直没有产生逻辑学,这与具象文字之汉字有关。中国人难以从具象思维飞跃到抽象思维,也是因为没有摆脱象形文字的束缚。正是因为汉字制约了汉语之人的抽象思维,所以汉语之人没能具备科学精神及哲学思辨能力,进而没能产生神学、美学、数学、逻辑学、科学、认识论及哲学等。
现代科学知识,比如电磁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原子、分子、细胞、DNA等概念,全都是逻辑推演的结果,且往往是先建立逻辑模型,然后才找证据进行验证。托勒密当年就是用数学(数逻辑)表述了天体运动之模型的。
2023年1月17日摘自手机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