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旧约导论》之<大先知>读后感
(2012-02-03 00:40:14)
标签:
旧约导论大先知张恩以赛亚书耶利米书 |
分类: 青橄榄—信仰系列 |
《21世纪旧约导论》之<</B>大先知>读后感
张 恩
一、以赛亚书
1、从历史背景角度来看:(1)关于作者的问题,犹太教和基督教认定是以赛亚;但是十八世纪末,学者认为一到三十九章是以赛亚写的,四十到六十六章是另有他人写的。理由有三:A、历史情境:前部分是以耶路撒冷为背景,后部分却以巴比伦为背景。B、神学的差异:前者强调神的庄严伟大,后者强调祂的统治和无穷无尽。C、用语和文体:有个主观笼统的感受,就是后者比前者更“抒情、流畅、富情感、似赞美诗”。虽然传统派对批判学者做出回应,但是也没有解决批判学者所提出的问题。随着历史的进程,现代的批判学者对以赛亚的合一性有新的认识,但是对作者的意见仍然与保守派相左。(2)关于历史时期的问题:以赛亚的先知侍奉于主前740年(乌西雅王驾崩,六1),但是他在三十七章记载了西拿基立的死(681年),所以他很有可能继续活到瑪拿西做王的时候。三十六至三十九章没有按时间顺序记载,好像暗示了将从第一部分转入到第二部分。从对亚述危机的看重转为对巴比伦被虏犹太人的关切。
2、从神学信息来看:在以赛亚中你可以看到丰富的神学信息,神是以色列的圣者、拯救者与救赎者、灵、掌管历史,以及神的仆人和余民的问题。
3、文学结构:还是可以看到的几大块,帮助我们对本书的理解还是有益的。一到十二章责备、审判的信息;十三到三十五章论外邦列国的的审判与将来的预言;三十六到三十九章是历史;四十到六十六章是未来的祝福。
4、对新约的影响:在神学上对基督论的影响极其重要,不仅如此在救赎上关于余民的问题,给新约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
二、耶利米书
1、背景:耶利米在南国犹大王约西亚、约哈斯、约雅敬、约雅斤和西底家时做先知。当时犹大国每况愈下,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所灭。耶利米之前有西番雅;哈巴谷是与他同期的先知。
2、文学编辑:(1)不同翻本的差异。七十士翻本与马索拉在编排顺序上有明显的不同,七十士翻本比索拉的经文大概少七分之一,大约少了二千七百字。(2)在文学结构上也没有明显按照顺序规划的。但是你仔细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本书是按照主题排列。所以有人称耶利米书是「书中之书」,就是由这类较小的主题组成的书。
3、展望新约:耶利米书给新约带去一个特别的印象,在新约谈到毁灭的事的时候,要吗直接引用耶利米书,或者你都可以看到耶利米的影子。
三、耶利米哀歌
1、背景: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所毁,百姓被残杀、折磨,甚至被掳走。哀歌记录了这个历史重大时刻的彻底绝望感。
2、文学分析:
(1)文体:哀歌是几种文学形式的综合体。也是一首集体的挽歌。这篇诗也可能是在战败之后写的感言,但也有学者主张本书写作的场景可能为圣殿的重建。
(2)结构:
A、城市→外景;
D、各阶层人的罪→仰望;E、祈祷→展望。
3、神学信息:承认是神审判耶路撒冷,并求祂伸手干预,复兴祂的子民。可是哀歌的神学信息不完全是负面的。其中也有盼望,不过就全书而言,可谓微不足道。
四、以西结书
1、背景:以西结于公元前597年被掳到巴比伦,在被掳的百姓中说预言。
2、研究的问题:虽然对以西结的合一性有比较高度的认可。但是进一步研究的上面也存在难以解释又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本书的日期的真确性、个人段落的真确性、先知地点的真确性、先知的精神状态、以及译本之间的不同等等,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文学结构几乎与其他先知书一样,具有广面的文学架构。
3、神学信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他的神学部分,本书提及一些很重要的神学信息,神的圣洁、神的超越、神的慈爱、神的主权以及人的责任。
五、但以理书
1、背景:公元前605年,但以理被掳至巴比伦,其后在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利乌和塞鲁士王朝中共任职六十年。本书约写于公元前535年,而记录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05至535年间。
2、文学分析:(1)文体:主要分宫廷故事与启示性预言。(2)语言:这个一卷非常独特的书,他在写作的上大量的使用两种语言,两头是用希伯来文写的,中间二4下至七28为亚兰文。
3、展望新约:神将决定性地一次击败罪恶,在新约中奇妙的呈现,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击败了罪的权势。在启示录中也肯定了但以理是在预言基督的二次再来,除尽罪恶拯救子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