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撰的墓志铭
心地光明,神仙也为之呵护!
近日,武夷山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白水农户家中发现宋代大理学家杨时为金部翁彦深夫人余氏去世所撰墓志铭。该方墓志铭保存完好,玉石质地,高70厘米,长67厘米,全文630字,用欧体小楷书写,为政和六年(1117年)杨时提点成都府国宁观时所撰。墓志铭中对余氏夫人和睦乡里,敬老护幼和家族源渊进行了描述和褒扬,该方墓志铭的发现对研究武夷山名人生平、迁徙、葬制葬俗、地名演变以及乡土民情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由于撰写时杨时正值盛年,其书笔力遒劲、结体精美,因此又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
——杨志平抄录

李夔中进士应该是元丰二年
李夔,字斯和,福建邵武人.是两宋名臣一代贤相李纲之父.以进士授华厅尉,历官至右文殿修撰故人称李修撰.后因李纲显贵按宋朝封赠制度,赠为太师.追封为卫国公.
李夔,生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7年),母亲为资政殿大学士黄履之姐,幼年时,生母早逝,父亲李赓于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回迁无锡梁溪,李夔寄养于外祖父家.天资聪颖然而成童尚未读书,嘉佑二年舅父黄履中进士归家,惊其聪颖亲自授课,加上李夔勤奋不倦,学业日进千里,。熙宁年间,李夔以第一名的成绩(相当于如今的全国高考状元)入读国子监(即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成为太学上舍生.后来其长子李纲于崇宁三年也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读国子监成为太学上舍生.其三子李经于宣和二年也是以第一名的成绩,入读国子监成为太学上舍生.时谪居于沙阳的李纲,在<</SPAN>闻七弟叔易登科>欣然赋诗道"吾家世儒业,教子惟一经;迩来三十年,父子三成名;'父子一门三人四十年来造就了科举的奇迹,文坛的佳话.足可媲美史上的三曹,三苏.
李夔元丰二年以进士授华厅尉,元佑二年任建州松溪县尉兼主簿,任满升池州军事推官,绍圣元年,任杭州钱塘知县,绍圣三年十月,随吕惠卿守鄜延,辟为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西夏入寇号称百万,将以全师围延安,人心惶恐欲弃城而逃,李夔建议吕惠卿修米脂诸砦以备。寇至,欲攻则城不可近,欲掠则野无所得,欲战则诸将按兵不动,欲南则惧腹背受敌,留二日即拔栅去,趁机又进筑威戎、威羌城,于是大宋西北边疆赖以为安。元符年间,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建中靖国元年正月,除太常博士迁知大宗正丞事,除屯田员外郎,又以鄜延进筑功特升两级,转朝请郎勋云骑尉,迁礼部员外郎,迁朝奉大夫,勋飞骑尉。大观元年,任朝请大夫守宗正少卿,同年闰十月,遇宗祀大礼覃恩特迁左朝议大夫兼学制局参详官,移太常少卿,大观四年除集贤殿修撰知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政和元年,请宫祠,除提举杭州洞宵宫,勋骑都尉,赐爵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归居无锡梁溪,政和三年,因李纲任镇江教授,就养镇江子舍。政和五年,提举醴泉改中大夫,改右文殿修撰。
宣和二年,方腊起义,震动江南,李夔避居海陵,宣和三年四月,宋廷平定方腊,闰五月李夔归无锡,因天气炎热,加上年事已高,染病,闰五月二十七逝于家,八月二十八日合葬于开元乡湛岘坡夫人穴旁。
因李夔和龟山先生杨时同为福建人。(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为福建将乐人)熙宁六年到九年间,李夔和杨时又同在太学里读书一起钻研学问,考证疑难。宣和四年,李纲兄弟就托师从杨时的邹柄,求杨时替其先父写篇墓志铭。杨时欣然写下了《李修撰墓志铭》。
杨时在《李修撰墓志铭》中说"
.....遂中元丰三年进士第.....”近来读李纲《书陈莹中书简集》载;“故赠谏议大夫陈公,与先公太师同年登科,相好之情如兄弟。”莹中即陈瓘的字,号了翁,考《陈瓘年谱》载“陈瓘,福建沙易人,登元丰二年时彦榜进士,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李夔到底是元丰三年中进士第,还是元丰二年中进士第呢?
杨时也称与李夔平生故人,又同在太学里读书一起钻研学问考证疑难,知之甚深。他在《李修撰墓志铭》所述李夔生平事绩,翔实严谨井然有序,的确是知之甚深,以一代大师的治学严谨,难道记错?
李纲强闻博记,素有“书橱”之雅称,对其先父的事迹了如指掌,且陈瓘和李夔相好如兄弟,与李纲又是忘年交。陈瓘深通《易书》多次预言国家大事,都应验如响。他预言李纲将在国家危难之时,成为扶危定难的“异时真宰相”,直以狄仁杰,王旦,李昉的事业相勉励。其间诗文唱和往来不绝。难道是李纲记错?
考《宋科举考》载“自治平三年,始三年一科举,”“元丰二年三月,录进士三百四十八人,省元为先浚明状元为时彦,探花为陈瓘”,“自治平三年,始三年一科举”再查元丰三年,这年宋朝根本不举行进士考,可见李夔是元丰二年中的进士第,和陈瓘同年登科。是杨时误记为元丰三年!
虽然如此,但瑕不掩瑜,杨时的这篇《李修撰墓志铭》毕竟给我们留下了李夔翔实的生平事绩,先系迁移,及曾,祖,考,妣,妻,子,女,孙的名字世系,给我们研究李纲提供了丰富真实的史料;也是验证诸多欲高门第乱冒认李纲后裔者,一道试金石!杨时的人品名望,学识文章,正如李纲在绍兴五年杨时去逝挽词中赞道“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锈文章;”被世人代代景仰。杨时欣然写下这篇李纲之父的《李修撰墓志铭》和同年四月应李纲舅父吴彦申之请,为李纲之母吴彦钦写下的《令人吴氏墓志铭》俱被李纲后裔收入家集,宗谱。这两篇大作行文流水,字里行间泛出的一代大师文笔,泱泱宗匠风范,自然也为李纲后裔增色不少,让人垂咏至今!
——李震涛
——湘潭道南龟山二十九世孙杨大平(杨志平)撰录于《道南蜗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