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教育:跨越之年之大跨越
(2012-06-26 17:24:24)
标签:
酉阳教育渝东南高考清华 |
核心提示:2012年,是酉阳经济社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四年求跨越”“四步走战略”的“跨越之年”。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酉阳教育也一路高歌猛进,阔步前行。2012年全县高考重点上线569人,较去年增长45.15%,上清华北大7人,占渝东南地区总数的63.64%,占1977-2011年34年来全县上清华北大总人数的一半,并双双摘取渝东南地区文理科状元,创造了酉阳乃至渝东南地区高考历史新纪录。
高考井喷,酉阳人民沸腾了
“真不得了哇,酉阳今年高考上了7个清华北大!”“看来,酉阳教育是真的又雄起了!”随着2012年全国普通高考成绩的揭晓,酉阳上下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街谈巷议,津津乐道,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2012年,是酉阳经济社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四年求跨越”“四步走战略”的“跨越之年”。2012年,酉阳经济社会一路高歌猛进,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酉阳教育也在同步推进,在2011年“大变样”的基础上,再次实现了历史的跨越。2012年,酉阳高考重点上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上线人数更是在整个渝东南地区创造了纪录。截止 6月26日上午统计,全县硬上重点线569人,较去年增加177人,增长45.15%。其中600分以上90人,较2011年增加37人。上清华北大7人(目前已参加清华北大面试),占整个渝东南地区的63.64%,占1977年恢复高考至2011年34年间全县上清华北大总人数的近一半。特别是酉二中张儒成同学以688分(全市排名第四)、何鹏杨同学以669分(全市排名第三)双双摘取渝东南地区高考状元。
2007年,酉阳高考重点上线只有212人,清华北大更是无人能问鼎。2012年高考重点上线猛增至569人,上清华北大7人。短短几年时间,沉寂了多年的酉阳教育再次雄起,并实现了翻番,其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形势逼人,酉阳人坐不住了
回首过去,酉阳教育历史辉煌。这片山青水秀的宝地曾孕育了早期革命教育家赵君陶,赵女士育才半世纪,桃李芬芳满天下。酉一中,渝东南高中教育的发祥地,原四川省、重庆市首批建设好的重点中学之一,这所百年老校为渝东南民族地区和国家建设培养了无数的栋梁之材,革命先辈赵世炎、刘仁、蔡涛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酉二中,清朝酉阳州举行院试的考棚,重庆市重点中学,曾在渝东南地区享誉一时。酉阳师范,渝东南地区教育的母机,小学教师的摇篮,历百年风雨,竞桃李芬芳,誉满川湘渝鄂黔,为整个渝东南地区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有这些都显示出酉阳教育曾经的辉煌历史。
然而,一度时期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受区位、交通、财力以及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酉阳教育发展速度放缓,优秀骨干教师陆续外流,优质生源大量流失,教育优势逐渐丧失,教育质量持续下滑,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人民群众反响强烈。
酉阳2005年才通过“两基”达标验收,在全市仅先于巫溪、城口,分别比彭水、黔江晚了4年和8年。2007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比例48.69%,酉阳只有21.06%;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职业学校比例41.53%,酉阳县内只有9.56%;高考重点上线只有212人,清华北大更是无人能问鼎。2004-2008年,全县以“三不要”形式流出外县的优秀教师97人,调出县外学校任教和县内改行127人;流失优质生源近800名。
面对这严峻的形势,酉阳人再也坐不住了。
真抓实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重振酉阳教育雄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为酉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面对近年来周边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和酉阳教育日益衰微的现状,2008年9月10日,酉阳县委书记陈勇在全县庆祝第24个教师节暨教育先进表彰大会上这样说。这既是号召,也是鞭策,既是目标,更是任务。
重振酉阳教育雄风,酉阳没有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上。酉阳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二十条富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从经费、人才、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从此,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生以治学为根的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再次形成,教育改革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和谐。
千方百计加大投入,破除教育瓶颈制约
穷县办大教育,关键在投入。酉阳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一直是制约酉阳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保障教育发展需要,酉阳县委、县政府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变过去“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为“有多少事就筹多少钱”,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教育投入。2009年10月21日,酉阳县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育融资问题,并决定在县城内划拨80亩土地给县教委,公开挂牌出让,所得资金全额用于学校工程建设。正是这一决定,筹集了1亿多元资金,确保了酉阳县职教中心新建工程的顺利启动。而这样实实在地的举措,还有很多很多。
据统计,2007-2011年,该县累计筹集并投入各类教育费用达18亿多元,其中2011年安排教育支出58733万元,较上年增长4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3%,远远超过国家4%的目标要求。为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酉阳启动实施了152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计划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标准化率达70%以上。先后投入数亿元资金,完成了酉二中扩高工程、酉阳实验中学建设工程和酉阳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酉一中扩高工程也正在加紧实施之中。2007-2011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0.75亿元,扩(新)征校地19.34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加固)校舍建筑面积40.45万平方米,建成“健康重庆”塑胶运动场22块;累计投入资金5572余万元用于学校信息技术和各类设施设备配备。
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2011年3月,酉阳实验小学与李溪镇中心校、浪坪乡中心校、南腰界乡中心校3所学校牵手联姻,开启了集团发展的征程。4所联盟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内部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研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推动酉阳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厚实的基础作支撑,必须保持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提升。面对酉阳幅员面积广,教育点多、面广、规模大,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2011年,酉阳出台了《中小学集团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将全县70所中小学组成30个发展集团,实行共同发展、捆绑考核,促进了城乡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同时,积极与重庆市教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市教科院在人才、智力、政策等方面资源优势,助推酉阳教育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而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更是至关重要。2009年7月2日,随着酉阳县“三项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的隆重召开,县委、县政府向全体教育人发出了“向先进地区学习,解放思想;向先进人物学习,爱岗敬业;向人民群众学习,执教为民”的伟大号召,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革命在酉阳教育系统中全面掀起。20天的集中学习,全县教育系统62个单位、7000多名干部教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洗礼,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作风进一步转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明显提升,主动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求跨越,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发展局面。近年来,酉阳先后组织开展了“三项教育”活动、创新争优争做“人民好公仆”活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贴近师生”的“两走进一贴近”等主题实践活动,并成立专门的师德师风办公室,常年深入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宣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提升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精气神,并先后涌现了全国模范教师曹淑碧、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庞家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酉阳打造武陵山区道德高地的精神标杆和全县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
打造一支业务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关键所在。近年来,酉阳着力构建完善职教育与职前教育相衔接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开展“资格培训、专业培训、骨干培训、远程培训、挂职锻炼”等多元化培训活动,2007-2011年,全县累计投入经费500多万元,培训干部师资1.8万人次,全面提高了教师业务的素质。完善教师评价激励和流动及人才引进机制,启动实施“名师工程”,每年财政拿出150万元设立名师工程奖金;每年评选表彰全县“十大教书育人楷模”、“十大优秀班主任”、“十大师德标兵”;启动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有效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2007-2011年,全县累计补充教师1433名,有效解决了全县教师缺编问题。
酉阳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正如《桃花源记》所写,如今,酉阳人正以教育作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山中小口”,全力突破。尽管“初极狭,才通人”,但“复行数十步”,前方必然“豁然开朗”。我们相信,伴随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和全市第四次党代会的东风,凭着酉阳人“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拼搏精神和开明开放包容、创新创业实干的酉阳精神,酉阳人民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民族贫困地区办大教育的成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