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词至柳永为一变-浅谈柳永词的创新

(2009-09-15 13:35:07)
标签:

慢词

小令

柳永

宋词

杂谈

词至柳永为一变

——浅谈柳永词的创新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词至柳永为一变”的“变”字展开论述,探讨柳永对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分三部分论述:〈一〉柳永词在题材上的开拓;〈二〉柳永词在体式上的创新;〈三〉柳永词在审美情趣上的转化。

关键词:柳永 词 创新 艺术技巧 艺术风格 魅力

  文:

  柳永词在题材上的开拓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极有力地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

词作为一种合乐诗,原本是题材广泛的。从敦煌词的十五首【菩萨蛮】看,题材其实是相当广泛的。可是到了晚唐五代,受温庭筠的影响,词大多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与他一肪相承折花间词人,更是受其影响,专写艳情,总离不了“红香翠软”那一套,词的题材范围越写越窄。

柳永则在词的题材上进行了有力的开拓,从他传世词集《乐章集》所写题材看,有描绘祖国壮美河山的;有描写都市生活风貌的;有抒写天涯漂泊、羁旅行投之情的;有描写下层人民生活,表达他们愿望和追求的;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有抒发自己仕途失意,愤懑不满之情的;另外也不乏秦楼楚馆之作。

一、描写祖国壮丽河山,描写都市风物的。如【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抓西湖烟柳、钱塘江潮、珠玑罗绮、十万人家等风物,描写了杭州的壮丽、繁华、富庶,湖山胜概,如一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令人陶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凝练而不雕琢,摄录得神。据说,金主完颜亮因为读了柳永这首词而动了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

再如【迎新春】:

[山解]管变青律,帝里阴和新布。晴景回轻照,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叟,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读此词,简直就是欣赏一幅北宋初年的风俗画。京师的繁华,佳节的歌手,一派喜庆的气氛呈现在眼前。整首词作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净化了人的灵魂,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类词还有【瑞鹧鸪】等。

二、抒写了天涯漂泊、羁旅行投、离愁别恨、思妇闺怨的。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禺页]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写登楼临秋,抒思乡怀人之情。词的上片写秋景,描绘了一幅广阔、肃杀、冷清的秋日晚景图;词的下片抒情,写乡思、悔恨,最终归结一个“愁”字,表现了游历他乡之人的羁旅之情。柳永的这一类作品比较多,像【戚氏】、【曲玉管】、【婆罗门令】、【夜半乐】等皆属此类作品。

又如他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为别离之作,写恋人离京远旅,临行时于江边依依惜别之情,委婉凄恻。词的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离别时的背景描写,情调使人黯然神伤。“帐饮无绪”本已悲苦至极,正留恋时却又兰舟催发,真是痛割肌肤离别之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爱情别离的表现。情感由此推向了高潮。往日的恩恩爱爱,今日别离后的孤独与凄凉,都凝结于此了。词的肺腑之言,足见情深似海,以至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翠”(语出《风楼梧》其二)。柳永的这类作品撞击了读者的内心,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类作品还有【定风波】等。

三、抒写仕途失意,内心愤懑之情的。如【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此词为柳永初次落第后所作。出语狂放,坦陈应试不中,功名蹭蹬的心理,多含宽解、辛酸、牢骚、愤激之意。“忍把浮名,换浅斟低唱”之语,乃失意后自傲之言,未必真能轻视科第、不屑求名者。

四、反映歌妓舞女乐工等下层人民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如【迷仙引】: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笄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全词通过一位民间歌妓对自己所信任的男子的表述,表现了她对自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较为高尚的品格,轻视千金而要求人们的尊重和理解,深切地反映了歌妓痛苦的精神生活和迫切的从良愿望。

另外还有【采莲令】、【少年游】、【木兰花】等,也属此类。

五、歌颂太平,粉饰统治阶级的。

统一后的北宋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因此朝野上下盛刮尽情享乐,欢歌宴舞之风。歌颂盛世,粉饰太平,如他早期的作品《玉楼春》五首,就是歌颂升平、庆贺宋仁宗赵祯册封为皇太子的。另外有《圣寿》、《永遇乐》其二等,这些迎合、奉承之作,成了封建官僚所必需,作品广为流传。不过这一类作品虽属糟粕,但作品本身却有它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词至柳永为一变”,这“变”之一就是柳永的词在题材上的拓宽,改变以晚唐五代词,尤其是花间派题材狭窄,内容空虚的状况,为词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柳永词在体式上的创新

柳永在词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成为慢词(长调)的倡导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首创了很多词调,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续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自然地需要一种比小令涵概内容更多的形式出现,慢词也就应运而生。慢词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唐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五说:“今大石调《念奴娇》……然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但是,整个晚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时代,词人们擅长和习用的依然是小令。当时比较有影响的词人,如晏殊、欧阳修、张先等所创作的词中,慢词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晏殊的《珠玉词》,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应酬的寿词是中调外,几乎全是小令。欧阳修留存至今的慢词大约只有6首,占其存今全部词作的2.5%,他的《六一词》,也绝大部分是小令。北宋前期的张先是创作慢词比较多的词人,其《安陆词》中留存至今的慢词有19首,约占其存今全部词作的10%。柳永生活的时期,北宋社会已经过近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变得安定繁荣。人们已有闲暇的时间、从容的心境,从事慢词的创作,聆听慢词的演唱,慢词的全面兴起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柳永则顺应这一历史趋势,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词的体式,大量创作慢词,并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就。李清照在《词论》中写道:“逮至本期,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慢词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他现存213首词中,慢词就占了103首,约占48%。其《乐章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如【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蝶恋花】等外,绝大多数都是长调,有不少词调还是他自创的。其中最长者如【戚氏】多至212字,该词音律和谐,优美动听,全词二十三韵,且大部分用平声韵,听起来如泣如诉。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慢词曲折多变的音乐节奏也适合表现更为复杂的生活内容,更有助于词人直抒胸臆的一种手段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前面说了,柳永自创了不少的词调。他现存的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词至柳永,体制始务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上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的辉煌的慢词篇章。

三 柳永词在审美情趣上的转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在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词向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选取上向着自我化方向发展,着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五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说:“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揭示出柳永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一、表现世俗化的生活。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表现普通平民大众喜怒哀乐的。后来,文人们大量创作词,词的内容也渐渐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们的生活和审美情趣。柳永则因为仕途失意,一度流落,经常出入混迹于歌楼妓馆,大量地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乐工歌妓交往,他最了解乐工、歌妓们的酸辛,并从心底同情他们。他大量地作为乐工歌妓们作词,供他们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采用适合市民大众的审美需要的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来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表现他们的生活愿望与追求。

这其中有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女主人公大多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的。如“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镇相随,莫相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定风波】)。又如【锦堂人·坠髻慵梳】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不敢再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有表现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的。“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满江红】)。词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徐度【却扫编】)。

再有就是再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的。柳永长期与歌妓交往频繁,虽偶也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她们,对他们的生活的痛苦、愿望和追求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不幸表现出关心和同情,“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少年游】)。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在这类词作中,表现出一种观念的变化,即对歌妓们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关怀。这一点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以至于他穷困而死后,“群妓合金葬于南门外,每春上冢”。

二、语言通俗明白,雅俗共赏。

为迎合市民大众的审美习惯和需要,柳永词用语通俗明白,情辞婉转,便于传唱。“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足以说明这一特点。他摒弃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词人那种雕琢之气,而大量运用广泛流行于市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我”、“你”、“伊”、“自家”、“阿谁”、“都来”、“抵死”、“消得”等,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读者和听众倍感亲切,易于理解接受。例如【望明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少年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小楼凭栏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入绝。”

严有翼《艺苑雌黄》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十分准确。柳永词“俚不伤雅,雅而能俗”,雅俗共赏,以至于能广泛流传,并对后世词人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一向轻视柳永的苏轼、李清照也受柳词的影响)。后来学柳词的人很多,逐渐形成了清新婉丽的婉约派。

三、铺叙和白描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柳永适应慢词体式的特点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需求,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的手法创造性运用到词中,尽情地铺叙,恣意渲染。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禺页]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词上片与秋景。迷朦朦暮雨,萧瑟的秋风,淡淡的斜阳,花已凋零了,叶子枯败了。就连平日里滔滔的长江水也失去了应有的气势。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广阔、肃杀、冷清的秋日晚景图,秋雨、秋风、秋花、秋草、秋水,大量铺叙,层层展开。凄苦的心情一步比一步深,不难品味出,这是词人当时心境的表露。词下片抒怀。“不忍”三句总写了乡思。“叹年来”又以反问句式写自己事业无成的慨叹及悔恨之意。“想佳人,妆楼[禺页]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活生生地勾画了一个思妇形象,表现了相思之深。词作由“望”到“思”又到“归”再到“想”,最终归结一个“愁”字,层层铺叙,情景交融,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柳永的词写法上常采用铺叙衍情法,在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中抒发情感,即事言情,情由事生。这也是柳永大部分作品的共同特点。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总之,柳永词不仅创造和和发展了词调,并在词的审美情趣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在题材取向上向着自我化方向发展,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的《乐章集》中近六十多首羁旅行投词,比较全面地展现了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和失意等复杂的心态。

综上所述,“词至柳永为一变”是柳永词作魅力之根本所在。这一“变”,首先是题材内容上的变化,开拓了词的领域,引进了新的题材;其次是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开拓创新,长调的大量创作,语言上的通俗晓畅,铺叙和白描的手法,通俗化、自我化的审美情趣等等,使柳永词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参考资料:

1、高建忠,《唐宋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日出版;

2、中华诗词网,《隋唐五代诗歌·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

3、柳永,《乐章集》,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23日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