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  绝笔诗《临路歌》赏析

(2016-06-17 14:59:47)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0)
  •  铁杆会员
    9
《临路歌》开头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艺术地概括了诗人李白一生的奋斗经历。早年受到过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在长安朝廷中曾经万人瞩目,风光无限,那可真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但最终还是因为疏于心计,被朝中的小人合力排挤出了朝廷,不得不远离了政治中心,虽然空有一腔豪情,却已是报国无门了,岂不就是"中天摧兮力不济"!这首诗是用楚辞体写就的,这种体裁从被屈原创造出的第一天起,就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和极强的个性风格。所以,李白用楚辞体诗歌来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与追求是再合适也不过的了。

     紧接下来,诗人继续写道:"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前一句比较容易理解,激是震荡、激励的意思,这是说,尽管自己个人的追求到头来是失败了,但是其遗风影响,却一定能够在人间永久地流传,千秋万代地激荡着天下后来的有志之士。这同样是极其自信的表现,颇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味道,哪怕就是失败了,也不肯认输服软,而是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所以,他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上虽然不幸无功而返,而且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他所选择的道路非但没有错,而且由于自己在追求理想的曲折过程中所展示的崇高人格与不屈精神,必将对后人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这也是大鹏精神的完美体现,无论在生前,或是身后,大鹏这种高飞万里,搏击长空的精神都是永垂不朽的。而后一句中提到的"扶桑",是神话中生长在东方的大树,据说太阳就是从扶桑树下面升起来的。我国古代历来把太阳作为君王的象征,所以在这里"游扶桑"应当是指的当年李白自己那一段在皇帝身边当翰林学士的经历。扶桑既然生长在太阳出升的地方,显然不是一般的凡人可以轻易涉足的,更不用说把衣袖挂到树高千尺的扶桑枝条上了。我国古代曾经在诗歌中提到去游历扶桑的,还有一位浪漫大家,这就是中国诗歌之父屈原,他在《离骚》中说自己,"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真是无独有偶,中国文坛上两位最浪漫的诗人,早期的屈原把座骑拴在扶桑树上,"总"字有系的意思,"辔"是驾驭牲口用的缰绳;而唐代的李白却让扶桑挂住了左衣袖。袂,是衣袖。肉骨凡胎的人怎么敢想像自己有朝一日能去游历太阳升起的地方呢?又怎么可能被树高千尺的扶桑挂住衣袖呢?那么能够飞上扶桑的自然只有那神奇的大鹏鸟吧,可是大鹏又是从哪里来的左袂,分明应该是"左翅"才对呀?在这里,忽而"大鹏"高飞去,忽而"左袂"挂枝头,时而大鹏鸟,时而李太白,这亦真亦幻的境界与庄周晓梦蝴蝶的传说可谓不谋而全,异曲同工。庄子搞不清到底自己是生为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自己原为蝴蝶,梦到了庄周,而李白在这里,似乎是在有意混淆自己与大鹏的客观界限,而产生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大概在李白的心目中,大鹏与自己本来就是彼此不分的吧。如果从理性上分析,这肯定是不合逻辑,甚至有悖常理的,但是从浪漫人生的角度来体会李白的心境,却又分明感觉到,这种艺术的真实是完全不难理解,也是符合李白的一贯的思维特征的。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在这首诗的结尾,其实也是一代诗仙生命的结尾,李白又为什么要忍不住发出这种感慨和疑问呢?前一句是想象后人得到了大鹏虽然飞上中天,但终究不幸半途摧折的噩耗以后,互相转告;后一句则用了一个有名的典故,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以后非常伤心,他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现在正逢乱世,出非其时,而被人抓获,所以他怀着一种非常沉痛和绝望的心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后,就终止了《春秋》的写作,这就是所谓的"绝笔于获麟"。不过,现在,孔子早已死了,又有谁能像孔子当年为麒麟之死那样痛哭流涕地为大鹏的中天夭折而真正的伤心落泪呢?原来,尽管李白深信自己的不幸将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但是这不过是众人的惋惜叹息而已,他所慨叹的是在当今之世,自己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知音,人们常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正如杜甫在一首诗中总结李白的一生时所说的,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也许有的人会奇怪,一生放浪形骸、天马行空的李太白,怎么会在临终之际,想到了儒家的至圣先知孔老夫子了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他是一直把孔子的当做一位伟人来景仰的,在他那赫赫有名的五十九首《古风》诗的第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中,就俨然是一个"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孟子语)的儒者境界,而在这首《古风》诗的最后,他又写道:"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里的"删述六经"而"辉映千春",既是李白对孔老夫子的崇高评价,也是自己当年个人的奋斗目标,他正是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头来能像孔子一样,在结束一生的事业,"绝笔"之后,成为人们眼中的"圣人"呀。所以当他真的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一生时,发现不但没有完成当初"删述六经"的宏愿,成就丰功传绩,甚至连一个真正的知音都没有,内心的悲凉当然也是无人能够理解的。

     在这首诗的一头一尾出现的两个形象,完全证明了李白一生的报负与志向,一个是展翅高飞、"扶摇直上"的大鹏,一个是删述六经、"辉映千春"的孔子,分别是浪漫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登峰造极的杰出代表。从李白的这首绝笔之作来看,也完全证明了李白是一个在根本上把现实与浪漫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人,只不过,他希望以浪漫的、非一般的方式,完成改善现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而已。虽然李白在临终时,是怀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离开这个他为之顽强奋斗了一生的世界的,但是,他的心血与付出并没有白费,尽管在当时,也许没有人为这颗文学的巨星的陨落而伤心落泪,甚至都没有人知晓他的死讯,不是一直有这样一种动人的传说,李白是因为在安徽马鞍山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上,喝醉了酒,看到江中的月亮,奋不顾身地跳下江去,为捞月亮而不幸身亡的吗,直至今日,在采石矶上,还有一处纪念李白投江的景点叫做"捉月台"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大浪淘沙般的过滤,李白那种积极浪漫的情怀、傲视权贵的气节、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特别是近千首反映了他一生追求和表达人世间种种审美感受的激情诗篇,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甚至走向了世界。李白的浪漫精神及其用浪漫手法写就的华彩乐章,早已成为不朽。从这一点来说,李白确实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因为,他曾经把自己想像为一只永不服输的大鹏鸟,而这只大鹏鸟也已经永远活在所有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人们心中,伴随着他们,一起奔向更美好的生活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确实已经"垂辉映千春"了。 

文/田南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