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浪淘沙·六·刘禹锡》译文及赏析
(2015-07-10 07:26:26)
标签:
情感 |
《浪淘沙·六·刘禹锡》译文及赏析
文/小儒丸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面对“同到牵牛织女家”,我们要想到永恒的道德律与自然律,永恒在思维天国。
面对“同到牵牛织女家”,我们要想到人性的美好,源自对信念的执着、爱情的执着、家庭与亲情的执着。
有了这种感觉,面对《浪淘沙•六•刘禹锡》这首诗作,我们才会具体泛到友谊地久天长。当我们想到地久天长,文如其人,才领会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代表德行,这样才理解“如今直上银河去”的操守,确实不同一般,什么叫笃行之、笃信之?“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既是谈朋友天各一方,又是谈友谊地久天长,又是在相互鼓励和守望。
这种朋友之间的牵挂,来自“唯予与女相知”,远胜过“道相同,可以为谋”。 “道相同,可以为谋”还不是最高境界?是的,“唯予与女相知”,还需心灵相通。心灵相通,来自天国、天涯,我们寤寐的称之为缘分。
缘分,那是嘉之会的永恒,犹如黄河里的水与沙相伴永恒;缘分,犹如黄河水自渭水之上为清、渭水之下为浊,清浊相伴永恒。永恒,是经过无数风波的考验,才得以建立;缘分,经过无数风波后,不是亲人犹如亲人。
请从后面来往前面读,这也算是一种意译的方法。源自‘渐入佳境’的《蒹葭》诗意,推演出来的系辞方法理论、解读方法理论,诗意首尾相互缠绕,蒹葭苍苍;用白话系辞,要从头往后又从后往前倒推,白露为霜;这样的诗语,才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真诗语,才有文化意味,才可以在道德、自然律中永生。荀子就很懂这套阅读方法,诗语“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 ,邅,转,改变方向,尾邅;诗语从后面往前面读,事情的真相就出来了。
刘禹锡,一代名臣,一代文化名人,也是一代修辞学的宗师。说得说不得,还是需要说的,这就是不乱心曲。当代的文人、官人,我看,呵呵…,不如不说。
所谓中华文化,“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
一代秀才王国维说,《诗经》能读懂八九分,《尚书》能读懂五六分。我看他连唐诗都读不懂。认识几个甲骨文,真不算高级的学问,天下识字的人多了去了。王国维不过是个痴人,“《诗经》能读懂八九分,《尚书》能读懂五六分”这句话,不过是王国维在愚人节说的疯话。
一代疯子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如果相信这样的话,学问将几乎无法继承。如果相信这样的话,就各自自己创造一套逻辑学算了,不需要向任何人学习。
从王国维这句话里,我们再次感受到“几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的春秋断语,带给我们的震撼。兔子为什么在圆点复杂?离开道德、方法论、自然现实、社会现实背景,逻辑学将一事无成。
“几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搞乱一个社会,难道真是修辞学没学好,才造成了思维混乱、社会混乱?不是这样的。那是我们认识能力差,思维之门没有打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才造成的混乱。“归唁卫侯,载痴载黢,随因随极,控于大邦”。卫懿公不理朝政,独好养鹤,甚至荒唐地让鹤“乘坐”大夫方可乘坐的轩车。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其人心之离散于此可见。狄人大败卫师于荥泽,杀卫懿公。
治国的理论,书面道理,多了去了。卫懿公这个文学青年,喜欢整天遨游在文字、语音双思维体系中,以为靠这个,就可以治理好卫国。谈谈字音爻变的理论,似乎就可以拥有文武之道。卫懿公与王国维这个两个尚寐的文学青年,在自戕路上,可谓殊路同归。
曲黄河万里沙
为道也屡迁。黄河上游九曲,还是清流;九曲一过,开始混沌起来,黄河一直到大海的万里行程,就这么一直清浊分明。
浪淘风簸自天涯
孔子说“为道也屡迁,易不可为典要”。黄河水之所以变浊,应该还有深层次的原因。风波有源头,邪恶之风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还需到认识本源去追溯清浊造成的原因。‘天涯’意译为‘根源’。
如今直上银河去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鸣鹤在阴。自然律、道德律都是隐藏的东西,得之者存,失之则亡。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就各自乘语音思维体系的形而上,去追寻“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为什么会败坏的源头。
同到牵牛织女家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你我同聚于‘信义’这个天道,“相约白露为霜日,在水一方再聚头”。相约来世还要作好朋友,共同追去真理。这就是诗言志。
作诗需要依据,思考需要哲辩。
“我送旧识,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乘黄,此去前程,时乘六龙以御天,黄裳元吉有鸿篇。“我送旧识,悠悠我思。你看牛郎与织女,今生有约,来世寻你到天涯。”刘禹锡的这首浪涛沙,明显带有《诗经·渭阳》的诗意。《诗经·渭阳》原诗: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刘禹锡与白居易可谓情深,白居易寄了首《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刘禹锡给刘禹锡就回了首《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给白居易。
这首诗作乃和白居易《浪涛沙•六》之作,白居易原诗作为:“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西还有几家。却到帝都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白居易在《浪涛沙》组诗六首的末尾的第六首,明确希望收到好友刘禹锡的和诗。于是刘禹锡作了《浪涛沙》九首,寄给了好友白居易。
诗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之间,确实有雅士风度。
后记
如果前面的解说词是尾部解读起,那就是诗人的真意;后面的赏析部分,就从诗语的自然顺序解读起。前面的解说词,运用的是刚柔易理,感觉、直觉,其实就是‘刚柔’,‘刚柔’既代表感觉、情感,还代表现实与理想等思维的背景。背景学,是武道的学问吗?既是又不是,需要好的修辞手法来诠释。
章法源自句法,本文再次用“首尾置换,可以是‘执’”的文法,来解读刘禹锡的《浪涛沙》。
不是都说读书要联系实际吗?这才是真正的联系实际。不是都说读书要不离做人吗?这就是说做人的道理?知识不是很高贵吗?知识高贵就在明晰道德与智慧、修辞与修养、执行力与人性认识能力的关系。你以为黑格尔说孔子只会造句,孔子真就只会造句?黑格尔连中华文化的母语都不懂,还懂汉字、汉语的字音双思维体系。当黑格尔还在文字胡连地满地爬行地时候,孔子早就抛弃了‘是’这个系动词,孔子早就创制了无数突破01的范畴学、背景学、人性学、思维工具学、形而上学、思维之门的开启论。
白居易在孔子的面前,一直以‘仆是何人’ 自称,以作为孔子的书童为荣。王国维,你算个什么鸟人?
附录:白居易《浪淘沙》六首与刘禹锡和诗《浪淘沙》九首
中唐白居易《浪淘沙》六首
(其一)浪淘沙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其二)浪淘沙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其三)浪淘沙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其四)浪淘沙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其五)浪淘沙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其六)浪淘沙
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生还有几家。
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刘禹锡和诗:《浪淘沙》九首
(其一)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二)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
(其三)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四)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五)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六)浪淘沙
(其七)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八)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淘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九)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